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困在轉院潛規則的重症患者 踢皮球 | 溫哥華財稅中心


[潛規則] 困在轉院潛規則的重症患者 踢皮球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康復治療師正給賈萍的右臂做康復鍛煉,病床上的賈萍微微地揮動下左手。“怎麼了?”治療師問。“疼?疼也忍著點。”賈萍的姐姐賈琴“讀出”了妹妹的意思,細聲安撫。

76歲的賈萍是山東濟南人。今年春節,她在杭州旅行期間突發腦溢血,在當地初步搶救成功後,家人便將她帶回了濟南,於3月22日入住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從此,賈萍便開始了周而復始的轉院生涯:從齊魯醫院到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再到濟南某綜合性三甲醫院,每家醫院的住院時間均為20天左右。5月31日,記者在病房見到賈萍時,是她轉回山東省立第三醫院的第四天。

家人都不忍心賈萍這樣折騰,但女兒齊倩從醫生那裡得到的解釋是,“醫保政策有規定,像她母親這樣的患者,原則上,單次住院時間不能超過20天。”


“每個醫院都說是醫保政策有規定,但我咨詢醫保部門,對方又說沒有相關規定,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來回轉院。”齊倩說。

賈萍的遭遇並不是孤例。近日,央廣網記者在濟南多家綜合性三甲醫院調查發現,這些醫院康復科的患者普遍面臨住院天數的限制,單次住院時間在15天至20天。很多患者和家屬不得不在各家醫院之間轉院,身心俱疲。

“國家醫保部門從未出台‘單次住院不超過15天’之類的限制性規定。”4月11日,在國家醫保局2024年上半年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黃心宇說,對少數醫療機構將醫保支付標准的“均值”變“限額”,以“醫保額度到了”的理由強行要求患者出院、轉院或自費住院的情況,他們堅決反對並歡迎群眾向當地醫保部門反映,也可以直接向國家醫保局反映。

在原山東省社保局副局長、山東省醫保研究會秘書長仇振華看來,現在醫療機構和醫保部門都不願承認患者被動出院和轉院,這個現象在全國確實普遍存在,越是大病,矛盾越突出。

被“限制”住院天數的重病患者

起初,賈萍在齊魯醫院治療十幾天後已有輕微意識,眼睛剛能睜開,病情仍舊很嚴重,但被醫院催促轉院。


賈琴從陪同轉院的親屬那裡得知,當時,她妹妹被切開氣管,身上還插著鼻飼管、導尿管,就被人從病床抬到擔架送上救護車。剛下救護車,妹妹就出現嘔吐反應,切開的氣管也被痰堵住,憋得滿臉通紅。



病床上的賈萍(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我護理過這種病人,這樣折騰很容易出意外。”在醫護崗位上工作了30余年的賈琴說,當時妹妹幸虧轉到了附近一家醫院,不然真可能危及生命。

孫強父親生命的最後時光在不斷轉院中度過。去年4月,他的父親突發中風,在濟南市某三甲醫院治療14天後,病情暫時穩定,仍需要做康復治療,但醫生通知他要轉院。

孫強說,當時他覺得父親不適合轉院,便想辦法找主治醫生說情。最後的解決辦法是,他先給父親辦一次出院,在急診病房過渡半天再辦住院,這樣他的父親得以不用轉院,只是在同一科室換了一張病床。但是,在那裡又住滿15天後,他只能給父親轉院。最後,父親在那家醫院病逝。

“每次住院超過一周時間,我就開始犯愁,我心裡就想又要轉院了,萬一找不到醫院怎麼辦?”李秀華說,住到第十五六天時是她最焦慮的時候,因為她永遠不知道醫護人員口中的“盡量安排”是多久。

李秀華的女兒今年28歲,做過一次甲狀腺腫瘤手術後,在醫院住了5天就出院了。回家沒幾天,女兒就開始發高燒,病情急劇惡化,最終導致四肢癱瘓,不省人事。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