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賭失敗的第300天,我從千萬富翁變成失信人"

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正在淪為失信人。
最近,投資人鄭剛訴錘子科技“1500萬借款”一審判決出爐。錘子科技被判令償還借款1500萬元,並按照年利率6%支付利息,承擔訴訟費共計約12.7萬元。
羅永浩與鄭剛的“對賭之約”引發的糾紛在創投圈絕非個例。
今天,一級市場中關於對賭、回購十分常見,通常不接受回購條款的項目很難從投資機構手裡拿到融資,特別是自2023年起,一批以IPO為對賭目標的融資企業,陸續觸發回購條款。如承諾2023年底上市的百神藥業、承諾2024年底上市的優迅醫學、承諾2025年底上市的風和醫療等,以及今年沖擊港股IPO的映恩生物、周六福、卡游公司等。此前,深創投批量發起回購訴訟,更是引發圈內有關“耐心資本”與“對賭回購”大量討論。
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背後,是部分投資機構對保本、高回報的期望過熱,將風險投資附加回購責任,偏離了傳統風險投資的本質,給企業創始人帶來巨大壓力。
202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了 “壯大耐心資本” 的理念,強調國有資本應起表率作用,給予創新投資更多耐心。創新創業本身充滿風險和曲折,機構不應過度期望創企在短時間內取得特定成就。隨後一年時間,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等多地國資,包括降低返投、加大容虧率以及主動將基金延期等。
“對賭協議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在信息不對稱和未來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平衡創業者與投資人的利益,為投資行為增添一份保障。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對賭協議往往異化為一種 ‘短平快’的利益博弈工具。”投資人北錚告訴記者,“眼下國資已是支持科技創新、陪伴高科技、硬科技企業成長的重要耐心資本,但關於對賭,國資機構由於屬性問題,(態度)相對更強勢一些。相比而言,美元基金對此則會更友好一些。”
事實上,在全球科技創新標杆—美國硅谷的項目投資中,對賭的使用占比很小。
當國資成為中國股權市場的主流力量,唯有秉持長期耐心的投資理念,機構才會更加注重挖掘企業的內在價值和發展潛力,才願意與企業共同成長,即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暫時的困難和挫折,也會給予支持和幫助,而不是通過對賭協議施加壓力。
對賭協議與長期耐心資本投資,猶如兩條看似並行卻又充滿糾葛的軌道,深刻影響著創業者與投資人的命運走向,二者的關系遠比表面上復雜得多。
對賭失敗,老板變老賴
錘子科技的羅永浩,在錘子科技生死存亡之際,被迫簽署強制回購股份的協議。一旦錘子科技破產清算,羅永浩需承擔無限連帶責任。藍城兄弟創始人耿樂,因公司股價不及 “對賭” 預期、業績持續虧損,觸發對賭條款,最終不得不出售和質押公司股份,離開自己親手創辦的公司。廣州紐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榮輝,創業12年,因無法履行與投資方的對賭協議,背負千萬回購債務,被執行限高,醫保卡也被凍結,還被投資方申請拘留。
有人說,創業的盡頭是負債,負債的盡頭是老賴,老賴的盡頭是跳樓。
在司法實踐中,“失信被執行人”本應是懲治惡意逃債者的利劍,卻在執行過程中演變為創業失敗者的集體刑場。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失信被執行人158521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業主,且都是當初躊躇滿志的創業者。而在某研究機構收集的198份有效問卷中,超過60%的受訪者表示“被列入黑名單時企業已無資產可執行”。
2016至2018年,資本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對賭協議,想拿創投機構的錢就必須簽對賭幾乎已被默認。許多協議到期後都留下了諸多後遺症,因對賭而失去公司控制權、被列入“老賴”名單的創業者不在少數。而這些案例背後,反映出的正是對賭協議在實踐中的諸多問題。
“對賭協議,由最早一批頂級美元機構引入國內並使用。之前也有明星投資人發文解釋過,相應的回購條款、對賭條款,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投資機構和企業方存在信息錯配。”北錚告訴記者,“眼下國資已是支持科技創新、陪伴高科技、硬科技企業成長的重要耐心資本,但關於對賭,國資機構由於屬性問題,(態度)相對更強勢一些。相比而言,美元基金對此則會更友好一些。”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