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茅台和Labubu,我卻夾在了中間

說到底,假裝很懂很喜歡,和真懂真喜歡還是不一樣
說起今年最熱門的股票,恐怕非泡泡瑪特(9992.HK)莫屬,如果從一年前的低點36港元算起,到6月12日的266.8港元的收盤價,已經上漲了接近7倍,如果從上市以來最低不到10港元的前復權價算起,已經上漲了超過25倍,毫無疑問是一只超級牛股。
更重要的是,有沒有買泡泡瑪特,已經成為了區分投資人能不能跟上時代的判斷依據之一,如果有做消費股的投資者沒有買入泡泡瑪特,而仍然在抱著年線已連續下跌五年的白酒股,很可能會被暗暗貼上一個“過時”的標簽。曾經的消費股代表是茅台、五糧液和伊利,現在的消費股代表已經是老鋪黃金、泡泡瑪特和蜜雪冰城,接下來可能還會有古茗、布魯可和卡游,就像麥克阿瑟將軍說的,老戰士不死,他們只是跌沒了。
不過請放心,我不是來炫耀買到了隱藏款的Labubu,或者泡泡瑪特股票,雖然我的確是買了點後者,但是完全沒有達到有意義倉位的程度,跟錯過沒有太大區別,驅動我買泡泡瑪特股票的原因,很可能跟有些中年消費者買Labubu的原因一樣,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還不算太老,還能跟得上年輕人,但是說到底,假裝很懂很喜歡,和真懂真喜歡還是不一樣。

買盲盒的感覺就像打新股
早在泡泡瑪特在2020年底上市甚至更早之前,我就關注過這家公司。
不關注也不容易,如果你這幾年去過百貨商店和購物中心,就會發現這家公司明黃色的商店已經占據了不少商場的黃金位置,還有不少自動販賣機默默分布在角落中,當時我已經見識過幾個沉迷於購買盲盒的年輕人,就連我家人也買過泡泡瑪特的早期爆款Molly。
說起泡泡瑪特所在的潮玩賽道,我也沒那麼陌生。我自己也買過手辦玩具,但都是屬於上個世紀的陳年老IP,比如星球大戰、變形金剛和異形什麼的,直到現在,我的微信頭像都是我書桌上擺著的一個黑武士。但是這些消費經驗並沒有讓我看好泡泡瑪特,反而可能阻礙了我,因為它們都讓我感到這個行業的利潤太微薄了,成長天花板太低了。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廣州,周末偶爾會去逛逛海珠區的一德路玩具批發市場,那是一個玩具的天堂,或者地獄,你能想到的所有動漫形象幾乎都能在那裡買到,各式各樣的手辦和玩具堆滿了一間又一間的商店,老板恨不得論斤幺著賣,花上幾百塊就能裝滿一個裝垃圾的巨大塑料袋,實在很難想象,這種極度貨品化的行業能夠出現百億甚至千億級市值的公司。
這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泡泡瑪特所采用的盲盒銷售模式,雖然創始人王寧自己並不承認盲盒是泡泡瑪特的核心,但是我仍然認為,盲盒是泡泡瑪特商業模式的關鍵組成部分,它讓購買過程變成了一種冒險。斯金納箱實驗早已證明,隨機性的獎勵能夠建立最持久、最難以消退的反應,說白了就是讓消費者感到上癮,以至於直到現在每次我想起泡泡瑪特,最直接聯想到的畫面都不是Molly或者Labubu,而是在泡泡瑪特商店裡拼命搖晃著包裝盒、試圖猜測裡面裝了些什麼的收藏愛好者。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