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全球秩序的動蕩或將催生更多擁核國家

亞利桑那州薩瓦裡塔泰坦導彈博物館內,一枚泰坦 II 型洲際彈道導彈靜置在發射井中,該處曾是現役導彈基地。
烏克蘭戰爭和伊朗局勢,加上對美國可靠性的日益懷疑,正促使世界各國思考擁有自己的核武器是否才是生存的關鍵。
20世紀90年代,美國在核武事務上有兩個優先要務。一是確保剛剛獨立的烏克蘭將其龐大的核武庫移交給俄羅斯;二是阻止朝鮮(专题)擁有核武。
前者一度被認為是成功的,但在今天,烏克蘭的無核化卻被許多人視為戰略失誤——它使烏克蘭在俄羅斯入侵面前變得脆弱,而這場入侵最終引發了數十年來歐洲最血腥的戰爭。
而後者徹底失敗:朝鮮巧妙利用美國不願動武的心態,成功發展出核武,成為足以挑戰全球安全的國家。
如今,以色列(专题)正在發起軍事行動,宣稱其目的是阻止伊朗實現類似的“核突破”。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些案例正被世界各地的政府密切研究。
問題是:對於面臨生存威脅的國家而言,這些案例傳遞的信息究竟是“必須擁有核武器才能自保”?還是“追求核武器太危險,反而可能提前遭到打擊”?
過去,積極尋求核武器的多是利比亞、敘利亞和伊拉克等所謂“流氓國家”。
而現在,認真考慮這一選項的,卻包括了韓國、日本(专题)、波蘭、德國、土耳其等美國的傳統盟友——他們愈發懷疑自己是否還能依靠華盛頓的保護。
特朗普(专题)總統對這種焦慮推波助瀾。他公開質疑北約的價值,切斷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並考慮從韓國撤軍,這些舉措都動搖了美國的安全承諾。

1999 年,一名烏克蘭國防官員在第聶伯羅檢查即將被拆除的核導彈。許多烏克蘭人現在後悔該國在蘇聯解體後同意放棄所擁有的核武器。
與此同時,朝鮮從孤立中走出,與俄羅斯建立了正式的軍事聯盟,不僅派兵進入歐洲戰場,還在烏克蘭城市上空測試彈道導彈。
它之所以可以如此肆無忌憚,是因為,與伊朗的神權體制不同,朝鮮的極權政權擁有一套日益擴張的核武庫,不再擔心軍事反制。
“現在很多國家都會在想,核武器或許就是主權的通行證。”美國前駐北約大使、特朗普政府時期烏克蘭問題特使庫爾特·沃爾克(Kurt Volker)說,
“如果我們不改變當前的行為方式——而我並不認為我們會改變——那麼二十年後的世界將會是一個充滿核國家的世界。”
一個冷酷的新世界
核武器技術距今已有八十年歷史,任何有工業基礎和決心的國家,理論上都可以掌握。然而,全球真正擁核的國家始終只是少數。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