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制
系列條目
社會主義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發展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思想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經濟模型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
分支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各地區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人物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組織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相關議題
[align=start]對於虛假意識隨著時間的經過便成為社會意識而成為制約人類活動的客觀力量,馬克思亦認為意識會隨著外在因素的演變而改變,人類社會本身就是在類似的思想改變中持續進化著。對此他把黑格爾的辯證思維與自己的唯物主義予以整合,自行發展出獨特的
歷史唯物主義。其中馬克思相信經過時間的演進,人類將因為
無產階級思想而徹底解放,進而完成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在這之後人類的生產模式隨之改變並且發展成為自由王國,全人類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
共產主義社會。對此馬克思將哲學的開端與人的本性結合,並且認為哲學本身應該是不可被挑戰的真理,透過正確的哲學能有效帶領無產階級脫離矛盾社會的惡性循環以獲得解放。其中馬克思在《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序言中提到:
“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臓是無產階級。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同時社會組織取決於
生產資料,這包括有土地、天然資源、技術、生產必要的物質商品和
生產關系等等,換言之社會關系源自於人們獲得並且投入生產資料中
[281]。這些元素共同構成生產方式,而馬克思以
生產方式的不同區分歷史各個時期。馬克思並且進一步區分出以經濟體制為主的下層建築,以及包含文化和政治制度的
上層建築[281]。同時馬克思認為經濟為首的下層建築和社會為首的上層建築間如果發生沖突的話,將會造成社會混亂並且成為後續沖突的開端
[281]。其中社會中長期的階級變動發展,便源自於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剝削的程度以及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依附的具體方式的變化。但盡管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予以批判,並且針對應當取代資本主義的
共產主義社會提出相關討論,不過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批判仍然極為謹慎,因為他認為與過去社會上的
奴隸制度和
封建制度相比,資本主義改良了許多缺失
[142]。馬克思也從來沒有明確地討論有關道德和
公平正義等問題,盡管學者們一致認為他的著作中仍蘊涵著這些概念的討論
[142]。
資本主義
[color=var(--color-subtle,#54595d)][[/color]
編輯[color=var(--color-subtle,#54595d)]][/color]
[align=left]
在原始積累的歷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的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歷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
“
”
—《資本論》[/align]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持負面看法
[142][220],一方面馬克思是19世紀對於資本主義系統其非人性化性質予以最深層批判者,並且具體指出資本主義的特征包括有異化和剝削等問題,並且經常且周期性地陷入
經濟蕭條而導致大規模失業;但是另一方面資本主義還是具有進步特征,其中馬克思便指出資本主義具革命化、工業化和普世發展、成長與進步等層面,而實際上當時資本主義便已經推動工業化、城市化、
技術變革、提高
生產率、經濟增長、理性思維和
科學革命等影響
[142][220][259]。馬克思認為資本家階級是歷史上最具革命性的階級,因為它不斷地改進生產手段而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階級,同時還主導推翻封建制度並促使社會朝向資本主義發展
[263]。資本主義本身可以大大促進成長,原因在於資本家可以透過投資新技術與機器而獲利,並且再度投資以獲得更多利潤
[282]。
過去國家社會的經濟往往視為該國家社會的勞動力,但馬克思認為此一觀點被資本主義扭曲,進而認為在資本主義架構下勞動力已經成為一種消耗性的日用品。其中傳統商人借由轉手買賣以賺取商品的差價,而資本家則是透過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間的價格差異賺取利潤。馬克思指出每一個成功的產業其投入的單位成本都較輸出的單位成本還要來得低,並且將這兩者的差異稱作“
剩餘價值”。對此他認為剩餘價值源自於
剩餘勞動力,也就是維持工人生存的成本和工人生產的產品間的差異
[142]。進一步地說資本家透過壓榨勞工的方式,借由降低制造成本來賺取利潤,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任何事物都能夠透過生產取得。也因此隨著勞工的成本越趨便宜、資本家的利潤也就越高,而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將會盡可能降低勞工成本以博取最大的利益
[259]。因此根據馬克思的想法,當資本家唯一關心的是如何用最低成本養活勞工來從事勞動生產工作,勞工的待遇自然也就不是資本家所會關心的問題
[272]。
從馬克思對於資本家的描述可以見到其所塑造的資本主義兩種面向,盡管馬克思承認資本主義是歷史上最具生產力的
社會結構,同時他亦認為資本主義最大的缺陷在於勞工遭到日用品化,進而異化了無產階級勞工本身的人類特質。但在批評資本家透過將勞工視為機器賺取利益的同時,馬克思也指出獲取利益本身並非不公正的行為
[142],同時資本家自身也無法對抗整個制度框架
[263]。對此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真正問題源自於資本本身的缺陷,其中並非原本關於財產和設備間的所有問題,而是一般工人與所有者間架構的經濟體制關系
[263]。同時馬克思也提到資本家為了更大化生產力與利潤,勢必隨著時間的進展投資更多的金錢與資源在新的科學技術研發上,並且逐漸減少勞動人力的投入
[142]。
由於馬克思認為從勞動力取得的剩餘價值是資本家的利潤來源,這一方面意味著勞工的利益將因為科技的進步而遭到貶低,但是另一方面也代表著即便經濟成長仍然會使得利潤率往後將會下降
[239]。這使得馬克思最終推論出其所強調的資本主義本身並不穩定論點,並且表示該制度容易出現周期性的
經濟危機[155]。馬克思認為隨著周期時間的增長和伴隨而來的重復崩潰,持續性地
景氣循環將會使得經濟危機日益嚴重
[239]。此外他認為從長遠角度來看,這過程必然讓資本家階級獲得利益和
權力,相對地無產階級則持續處於貧困狀態
[239][263]。其中在《共產黨宣言》第一節中,馬克思描述了封建制度、資本主義、以及內部角色矛盾所造就的社會歷史發展:
“由此可見,資產階級賴以形成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是在封建社會裡造成的。在這些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封建社會的生產和交換在其中進行的關系……一句話,封建的所有制關系,就不再適應已經發展的生產力了。這種關系已經在阻礙生產而不是促進生產了。它變成了束縛生產的桎梏。它必須被炸毀,而且已經被炸毀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競爭以及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現在,我們眼前又進行著類似的運動。……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而它一著手克服這種障礙,就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就使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脅。[4]”
階級斗爭
[color=var(--color-subtle,#54595d)][[/color]
編輯[color=var(--color-subtle,#54595d)]][/color]
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歷史上,科技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讓剩餘生產物增多而使得人類有可能在自身中實行腦體分工。這種分工一方面大大促進了
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使人類從
原始社會的階段發展進入文明時期;另一方面腦體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階級劃分的基礎,由於分工和私有制而出現了壟斷精神生產的剝削階級分子與承擔全部體力勞動的勞動階級,兩者處在根本利益上相互對抗的關系中,人類自此進入
階級社會。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階段中階級斗爭無法避免,而
階級斗爭本身就構成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
[4]。只有聯系生產力發展以及由生產力決定的社會關系結構的變化,才能徹底解決階級斗爭的問題。其中在《
共產黨宣言》中提到:“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283]”
馬克思在其階級理論中特別強調階級屬於經濟范疇,現代階級關系的產生源於勞動者將自己的生產資料分離,但階級的產生又會在文化、宗教等領域出現與其他階級利益沖突的狀態,因此階級有時候可視為社會范疇看待。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階級關系從早期的簡單走向復雜,然後又走向現代社會的簡單化。同時他指出講究功利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發生階級的對立,而和平式的協商辦法無法完全解決階級間的對立。因此在進入共產主義之前,
無產階級將進行短暫的無產階級專政,透過多層面的革命以盡可能重新分配社會資源,也因此普遍認為馬克思並不反對暴力革命。其中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大多遭到資本家剝削,不過部分人認為無產階級經過某種方式取得政權後會轉化成資產階級,認為馬克思就階級轉化的情況並沒有提供足夠的理論解釋。
根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他意識到資本主義的種種現象是階段性的演變,其中資本主義將自我毀滅、而無產階級則因為思想的解放而逐漸取代資產階級,其過程就如同
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推翻王室貴族階級般。馬克思認為此時勞動人口將成為主角而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其中如果無產階級必須獲得生產資料,並將鼓勵社會關系朝向能夠使所有人受益、廢除剝削階級以及引進較少壓迫的生產制度,進而避免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發生
[259]。而馬克思在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認為資本主義會最終會因為國際工人階級有組織的行動而遭到取代:
“共產主義對我們說來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
政治制度
[color=var(--color-subtle,#54595d)][[/color]
編輯[color=var(--color-subtle,#54595d)]][/color]
[align=left]
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因此,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餘的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
“
”
—《共產黨宣言》[/align]基於對於資本主義的種種分析,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應當團結。同時他也認為資本主義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將使得其自行瓦解,取而代之的則會是社會主義、後資本主義或者是共產主義社會。其中在《共產黨宣言》中便提到:“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4]”盡管資本主義社會監督城市化、工人階級、無產階級等各種層面,甚至如同馬克思在《
法蘭西內戰》所說的:“舊的國家是一種‘以其無處不在的復雜的軍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機構像蟒蛇似地把活生生的市民社會從四面八方纏繞起來的中央集權國家機器’。”然而馬克思認為隨著階級人數成長和發展
階級意識,將能夠認識到他們必須且有能力改變整個系統
[259][263]。
而馬克思階級斗爭理論緊密相關的還有其所提出的無產階級政黨理論,對此他認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需要由無產階級的政黨來領導,而無產階級政黨則必須帶領無產階級行動,同時代表著組織、領導和宣傳等作用。其中馬克思在其理論中指出在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建立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制度間,必須經歷由工人階級掌握政治權力、強制實施社會生產的
無產階級專政時期,作為促進社會改革的手段
[263]。對此馬克思在著作《
哥達綱領批判》中寫道:
“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284]”不過馬克思認為如英國、美國和荷蘭等長久實施民主體制的國家,便有可能在體制內和平過渡而轉型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相對地在法國和德國等具有強大且中央集權傳統的國家,他則建議透過革命等方式予以行動必要的能量
[285]。
而馬克思對於無產階級社會的觀點主要從階級與階級斗爭理論開始思索後,對此他認為私有制社會中對立階級間的斗爭具有不可調和的特點,因此統治階級需要以強制性手段來治理被統治階級,這些強制性的方法往往成為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榨取和剝奪工具。同時統治階級為了保持階級之間的平衡,把階級關系維持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秩序和范圍內,進而促成
國家和
法律的出現。因此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要獲得自由的解放就要必須團結,進行思想革命以革新包括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舊有價值,最終消滅剝削而進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其中馬克思認為所有民眾都具有選舉權的民主社會
[263],在這個新的
烏托邦世界中幾乎沒有需求所產生的自我異化
[239],人類可以不受限於勞動力市場而采取行動
[239]。
影響
[color=var(--color-subtle,#54595d)][[/color]
編輯[color=var(--color-subtle,#54595d)]][/color]
個人評價
[color=var(--color-subtle,#54595d)][[/color]
編輯[color=var(--color-subtle,#54595d)]][/color]
系列條目馬克思主義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著作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哲學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經濟學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社會學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歷史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領域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流派
[color=var(--color-progressive,#36c)]展開[/color]人物
不過對於自身廣泛的影響力,曾經多次在生活上協助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表示:“馬克思在談到1870年代末曾在一些法國人中間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時也預見到會有這樣的學生,當時他說:‘我只知道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可見,馬克思本人並不贊成‘馬克思主義’的提法。他更願意把自己的學說稱為‘新唯物主義’、‘共產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
[295][296]”
學術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