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祖籍
江蘇宜興陽湖縣,1899年1月29日,生於江蘇省常州府城內東南角的
青果巷八桂堂的花園住宅內的天香樓二樓。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
瞿賡甫的住宅,這所住宅內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樓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個書香門第,世代為官,瞿賡甫時任
湖北布政使。父親
瞿世瑋擅長山水畫、
劍術,喜讀醫書,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業,寄居叔父家中,依賴在
浙江做
知縣的大哥
瞿世琥的接濟。
[2]母親
金璇,其父金城曾任候補廣東鹽大使,精於詩詞文學。由於瞿秋白頭發上生有雙旋,父母為其取乳名雙。
[1]:4-6
1900年,叔祖瞿賡甫升任
湖北布政使,靠著他的官俸過了好幾年少爺生活。1903年,叔祖病故。
[3]遺屬分割財產時,瞿世瑋被迫離開八桂堂,在烏衣橋租住,生活窘迫。1904年,六歲時,到母親娘家城西織機坊的星聚堂居住,秋,到附近的莊氏書館啟蒙。1905年,到
常州冠英兩級小學堂念書
[1]:7-8。1909年1月,畢業後在家自修,6月,考入
常州府中學堂預科;他喜歡讀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和各類詩詞,這主要是受家學影響。
[2][1]:12-14
1911年7月,因病未參加期末考試留級一年,和
張太雷、
李子寬同學。
[4]辛亥革命後,瞿秋白剪掉辮子支持革命。常州被革命軍占領後中學堂成了臨時駐軍所,因此暫時停課。1912年,復課後,中學堂改名江蘇省立第五中學。1913年秋,伯父
瞿世琥棄官閒居
杭州,將祖母也接到那裡,並停止了對瞿世瑋一家的資助。於是瞿秋白家陷入經濟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廟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當、借債度日。1915年夏,因交不起學費,瞿秋白被迫輟學
[1]:18-24
[5]。1916年月初,奉母命到無錫表姐夫
秦耐銘處,謀求小學教員的工作。2月7日,母親金璇用了半瓶虎骨酒吞服了剝好的火柴頭丸自盡。
[6][2]瞿母死後,瞿父借了100多元買了一口棺材,又因無錢安葬,暫時寄存在當地瞿氏宗祠裡。
[7]1942年,私立群英中學借瞿氏宗祠開學,棺材被搬出後葬於常州城東郊的亂葬墳。直到1962年,瞿秋白的夫人
楊之華從《瞿秋白文集》稿費中拿出300元作為經費,在常州市人民政府的主持下,才將瞿母遷到常州西郊公墓。
[1]:292月13日,瞿秋白跟隨表姐夫
秦耐銘到無錫城南門外楊氏小學任教。4月5日,清明回家掃墓時含悲寫下了一首七絕《哭母》:
親到貧時不算親,藍衫添得淚痕新。饑寒此日無人管,落上靈前愛子身。
1916年11月,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資助,因此辭去小學教職,西赴漢口,1917年春,寄居在
京漢鐵路局當翻譯的堂兄
瞿純白家中,並進入
武昌外國語學校學習英文。3月,瞿純白調外交部任職,他也隨同到北京求學。
[2]4月,參加普通文官考試未被考取。7月,
張勳復辟後隨家人到黃陂,平息後返京到北大旁聽
胡適的課。9月,考入外交部辦的
俄文專修館。
[1]:32-391918年,他患上了肺病又對前途迷茫時常覺得心情苦痛,作詩以抒情:
雪意淒其心惘然,江南舊夢已如煙。天寒沽酒長安市,猶折梅花半醉眠。
1919年5月4日,
五四運動爆發後,他投入北京愛國學生運動,當選俄專學生代表,參加了北京大中學校學生聯合會,因此結識了
鄭振鐸、
王統照、
耿濟之、
許地山、
瞿世英等人。6月3日,在街上演講時被抓,8日,出獄。
[8]8月23日,參加了中南海總統府前抗議
馬良禍魯的請願活動被捕,旋即被釋放。9月,在《新中國》雜志上發表托爾斯泰小說《閒談》的譯文。
[3][5]11月,參與創刊《新社會》旬刊。1920年3月,參加了
李大釗、
張崧年發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8月5日,與
鄭振鐸、
耿濟之等人創辦《人道》月刊。9月,從俄專肄業,被北京《
晨報》和上海《
時事新報》聘為特約通訊員,10月16日,作別親友啟程到莫斯科采訪,搭乘火車北上於20日抵達哈爾濱,因
俄國內戰滯留在哈爾濱,期間寫作通訊報導蘇俄革命和戰爭狀況。12月10日,北上滿洲裡後到
遠東共和國首都赤塔停留。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