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大師論》
胡思大師的文章,表面上是諷刺別人,其實整篇才是酸味十足的自畫像。他口口聲聲說“兩個傻瓜”,結果筆下最傻的,卻恰恰是那位舉著筆頭、在鍵盤上裝清醒的自己。
一、偽中立的大聰明,最像真傻瓜
他把“鑽油”與“新能源”擺在同一張秤盤上,叫嚷“這邊傻,那邊也傻”,自以為幽默。可惜,這種並列本身就是偷換概念。
一個是透支地球的化石遺產,一個是投資未來的可再生路徑;非要說兩邊都一樣傻,那只能說明:寫文章的這位,既不懂經濟,也不懂能源,更不懂科學。——這才是真正的“三重傻瓜”。
二、科學問題寫成玄學段子,酸文大師的拿手好戲
氣候危機,全球上千位科學家幾十年研究出的結論,到了胡思筆下,就成了“也許是環保婊的玄學”。
他以為這是犀利,其實就是無知者的自信。科學在他眼裡是“虛驚一場”,可鍵盤酸文在他眼裡卻是真理。荒唐到什麼程度?就好比醫生告訴你“癌症需要治療”,而胡思大師一本正經回答:“也許只是感冒,等蒙對的那一天再說。”
三、短視當遠見,胡思式“經濟學”
他為鑽油叫好,說“油價便宜,經濟就呼呼上去”。這邏輯聽著像二年級算術題,其實連幼兒園都不如:
砸鍋賣鐵換一頓飽飯,然後拍胸口喊“繁榮”,這不是經濟繁榮,這是乞丐狂歡。未來的環境災難、修復成本,他一筆帶過。反正酸文寫完,點擊率拿到了,明天的天塌下來,跟胡思大師的“文學造型”無關。
四、舞台上的真正傻瓜
胡思說,舞台上有兩個傻瓜,一個鑽油,一個搞新能源。觀眾在底下笑。
可惜他忘了,舞台下,還有一個傻瓜在寫劇本:一本正經地拿別人的探索當笑話,把人類生存危機當段子。
如果歷史真有領獎台,那獲獎感言大概是這樣的:“感謝胡思大師,他用酸文證明了:在傻瓜的故事裡,最大的傻瓜永遠是講故事的人。”
收尾
能源轉型不是小品,更不是胡思的大頭貼。世界需要科學與勇氣,而不是鍵盤酸氣。真正的荒唐,不是“兩個傻瓜賽跑”,而是有人躲在評論區裝智者,卻拿無知當幽默,拿酸氣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