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与“
祖国”标题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请见“
祖国 (消歧义)”。
一战时期明信片,描绘一名奥地利士兵与德意志士兵握手,上面文字写“肩并肩,手握手,为了上帝、皇帝和祖国(Vaterland) ”
祖国(
拉丁语:patria,
直译:“Homeland”),在古汉语文献中意为“祖先以来居住之地”
[1],是指一方父辈、祖辈或先祖们的故土。近现代后其意义延伸为具有民族意义的国度, 或指一个人成长的国度,或指一个人的祖辈世代所生活的国度,或指一个人敬如家园的国度,全由个体决定如何诠释使用这个指称
[2]。从古典到现代,其概念的义涵与语境紧密关联时代变迁与政治发展,其背后矛盾可关乎不同政治理念对于
父权传统政治意识的强烈不满及更高诉求
[3]。14世纪以降,法国、英国、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各地的知识与政治菁英,是围绕着
民族国家的建构展开系列论述, 为打造紧密共同体的基础而追求更具内在一体性的文化认同 ——西方
民族国家及
民族主义思想经历过
启蒙运动发展后,该概念转变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话语构建的身份认同隐喻与观念
[4][5]。其也可被视为一个
民族主义意念,在于该概念是会进一步激化联系到家族纽带的情感,并会将这些与国族身份及爱国主义相挂钩。
词用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