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中國炒房團橫掃了加拿大(圖)

但這一報道實際上是帶有很大誤導性的。
據加拿大本地媒體《溫哥華太陽報》報道,當地時間3月23日的確有這樣一份報告出台,但發布報告的是“加拿大國民銀行”(National Bank of Canada,NBOC),而非俗稱“國家銀行”的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BOC),NBOC是一家私人商業銀行,總部位於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在加拿大商業銀行排名中也僅列第六位。
報告稱2015年溫哥華(指溫哥華市而非大溫哥華地區)地產銷售總價為380億加元,其中中國買家占1/3;同期多倫多地產銷售總價為630億加元,中國買家占14%。
報告稱,所謂“國際買家”包括非居民外國人和外國新移民(包括在加拿大居住不超過兩年的永久居民或生活6個月以上的簽證訪問者)。
但《溫哥華太陽報》評論指出,這份由NBOC金融分析師勞特裡奇Peter Routledge所作的報告是“必定引發爭議”的:首先,加拿大本國並未收集到報告中所羅列的絕大多數數據;其次,所有重要數據的來源系美國民間機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而該協會曾不斷釋放“中國炒房團橫掃美西”之類信息,以推動美西房價上漲;第三,除了孤證不立的NAR,報告宣稱引用了英國《金融時報》針對77名在海外購房中國富人的問卷調查(調查的結果是33.5%選擇在美國購房,主要為紐約、洛杉磯和舊金山,11.7%在溫哥華,8.3%在多倫多,兩相對比就會發現NBOC報告中的相關數據幾乎直接剝取自這份調查),《溫哥華太陽報》評論稱“該報告顯然就是用這樣一個取樣范圍如此狹隘、基數如此小的問卷結果,去聯想得出了中國買家百分之幾買了溫哥華的房屋,百分之幾買了多倫多的房屋這樣的結論”,並特別指出“即便勞特裡奇本人也承認‘調查取樣范圍的確太小了’、‘僅供參考’”。
溫哥華房價畸形上漲是不爭的事實,但“中國元素”究竟有多大占比,卻一直爭議很大。
今年2月16日加拿大房地產協會(CREA)公布數據顯示,加拿大1月住房平均售價同比增長17%,達470297加元/幢,而多倫多和溫哥華兩個火爆的熱點市場貢獻了漲幅的相當大一部分,倘若剔除這兩個熱點市場,加拿大1月住房平均售價就只有338392加元/幢,同比增幅也要降至8%;倘若將安大略省和卑詩省整個剝離,這個數據就更會顯得黯淡無光——1月住房均價會縮水到286911加元/幢,同比出現了0.3%的負增長。CREA曝光顯示,加拿大全國范圍內房地產市場冷熱不均,1月份已有阿爾伯特省、薩斯喀徹溫省、新斯科舍省、紐芬蘭及拉布拉多省房價出現同比下跌,全國26個主要城市平均漲幅只有4.7%,其中漲幅最大的是溫哥華,高達31%,跌幅最大的則在紐芬蘭及拉布拉多省,跌幅高達10%。值得注意的是1月房地產庫存降至5.3個月,為六年多來最低水平,CREA總裁安吉(Pauline Aunger)表示,這表明即便在如此泡沫堆積的市道,仍有許多人在搶購房屋,但這同樣存在地區不平衡現象,在大多數城市,房屋供應實際上處於充足甚至飽和狀態,而溫哥華則出現了如蒙特利爾銀行(BMO)經濟學家卡維西奇(Robert Kavcic)所言的“聞所未聞的奇景”——房屋新掛牌後售出率高達91%,這意味著幾乎每幢新掛牌的房屋都被人買走了。而溫哥華當地的統計數據則顯示,2月溫哥華(指溫哥華市)房屋均價已觸及180萬加元/幢的歷史高位,同比漲幅高達30%,銷售量大漲37%,許多觀察家指出,溫哥華市區房價歷史漲幅較高,近期實際上處於相對滯脹狀態,大溫哥華地區的其它市鎮,有些漲幅甚至遠遠超過溫西。
溫哥華所在的卑詩省是加拿大平均收入最低的省份,房價畸高和收入偏低的巨大反差,令人們不得不找尋“其它因素”,而“中國炒房團”就是經常被提及的這個“幕後黑手”——有些希望房價上升的將之渲染為利好,反之則形容為洪水猛獸。去年10月30日,加拿大國營信貸與住房公司(CMHC)還發布了加拿大房地產市場評估報告(Housing Market Assessment report),稱加拿大15個主要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都出現了搶購成風、新盤過多、價格升幅過大和房屋價格過高等危險的預警信號,其中薩斯喀徹溫、裡賈納、溫尼伯和多倫多為“嚴重過熱”,而溫哥華等另11個城市則“房價過高”。CMHC首席經濟學家杜根(Bob Dugan)曾多次警告“大城市房價和收入、經濟情況不符”,而一些分析家和政治家,乃至民間組織和普通民眾將之習慣性歸咎於“外國熱錢”,盡管“外國人限購”和控制“外國熱錢流入”並非剛結束不久的聯邦立法選舉關鍵詞,但這不過“術業有專攻”而已,在“房屋可負擔問題”最突出的卑詩、安大略等省和多倫多、溫哥華等城市已不乏“空置稅”、“限購”,甚至更激烈(往往也意味著更滑稽)的“外國熱錢排除”呼聲,且日漸影響到省、市兩級政黨和選舉。卑詩省省選即將開鑼,此時此刻“中國購房團”問題當然也再次被熱炒。
然而去年11月英國路透財經的一份深度調查,卻為“中國炒房團”話題澆了一盆冷水。
調查引述加拿大皇家銀行(RBC)、匯豐銀行(HSBC)、帝國商業銀行(CIBC)和蒙特利爾銀行(BMO)的相關資料顯示,這些銀行為爭取業務,在去年上半年起悄然對房屋按揭“開閘放水”,如RBC原本規定沒有本地信用記錄的按揭申請者最高房屋按揭申請額度為125億元,如今這條限令雖然理論上仍然存在,但早已心照不宣地名存實亡了。而RBC並非最激進的——譚秉榮建築師事務所(Bing Thom Architects)城市規劃師、可負擔性研究員、UBC大學兼職教授甄瑞謙(Andy Yan)調查發現,在大溫哥華房價最火的地區之一——UBC大學區獨立屋按揭發放中,RBC的“放水”僅占8%而已。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