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本页面介绍的学校/地区等最新动态或有任何疑问和建议,可以点击我要咨询按钮, 填写联系表格,加西网特约顾问将及时回复,并为您耐心解答。

![]() |
概况 | ![]() |
![]() |
小学 | ![]() |
![]() |
中学 | ![]() |
![]() |
新楼盘 | ![]() |
![]() |
售房 | ![]() |
![]() |
租房 | ![]() |
![]() |
新闻 | ![]() |
![]() |
论坛 | ![]() |
![]() |
黄页 | ![]() |
![]() |
地图 | ![]() |
![]() |
地址查学校 | ![]() |
||
| 作者 | 内容 | ||
|---|---|---|---|
| 周树人 |
周树人 于 2025-10-07 09:51 写道: ia.cas.cn/gkjj/yjsjj/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成立于1956年,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定位,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布局成立的“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的总体牵头单位,是我国最早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创新性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牵头承办单位。 六十多年来,自动化所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建国发展初期,自动化所开拓了我国的控制科学,为“两弹一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改革开放年代,自动化所开创了我国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的新领域;1990年代,自动化所以控制科学为基础,率先布局了人工智能研究;2016年起,自动化所率先布局博弈智能研究,逐步形成了数据智能、类脑智能和博弈智能的完整布局,并产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自动化所长期坚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在复杂系统智能集成、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语言信息处理、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系统和智能芯片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技术特色,具有从原始创新、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到技术转移转化的完整智能技术创新链。 当前,紧密围绕国家人工智能战略,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挑战,自动化所确立了“自主进化智能”的核心发展目标,“类脑智能与机器人系统”“多模态认知智能系统”“博弈决策智能系统”三大主攻方向。 自动化所现有包括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实验室、复杂系统认知与决策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平台,数个北京市及中国科学院科研平台,并牵头建设了怀柔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脑认知功能图谱与类脑智能交叉研究平台”。 自动化所科研队伍实力雄厚,截至2024年底,自动化所共有在职职工1151人。其中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54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IEEE Fellow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8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 自动化所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含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在学人数已达到1402人,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并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58人。 自动化所是全国一级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的挂靠单位。自动化所主办3种学术期刊《IEEE/CAA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SCI期刊)、《MachineIntelligence Research》和 《自动化学报》。 新的征程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始终围绕“打造新时代智能科学与技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目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布局,心无旁骛,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
| 楼主 | |||
| 周树人 |
周树人 于 2025-10-07 09:53 写道: 生平 16岁时,蒋新松曾在城东华墅镇的一家纱厂当过学徒工。1951年4月,在江阴南菁中学读完高中。1956年9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工企专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1957年,被判为右派分子被迫改造。1958年调回。1965年10月,中科院内部整合,从北京自动化所、电工所等调到沈阳自动化所,蒋新松在其列,并在鞍山钢铁从事1200冷轧机自动化方案,并在1966年作出设计方案。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3]。 蒋新松在中国最早提出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2]。1971年,周恩来抓科研工作,思想活跃的蒋新松瞄准自动化学科的前沿,于1972年和同事一起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关于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研究》的申请报告,得到认同,但由于受到当时形势及压力,课题没有立项,但他坚持在沈阳自动化所开展预研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中国科学院在十年学科发展规划中才确定,沈阳自动化所侧重机器人学和系统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同年开始了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SZJ一1型示教再现机械手的研制。1981年,因此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 1980年1月,任沈阳自动化所第一副所长。同年7月,升任所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4]。1982年,中国第一台机器人在沈阳自动化所诞生,为进一步开展机器人相关单元技术研究提供了平台[5]。由于中国劳动力众多,从事机器人研究受到当时多方非议,蒋新松则将重心放在人所不能及的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在去日本、渤海、南海等单位调研后,最终决定开始水下机器人的研发。1983年,“智能机械在海洋中的应用研究”正式列入科学院重点课题[6],即“海人一号”海洋机器人。1985年,三亚南海完成了潜深199米的海上试验,标志着中国机器人研究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7],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与此同时轻型水下机器人“金鱼号”通过于美国技术合作(引入RCV-225遥控深潜器[8])后,开始进行平台研究[9]。 1987年,“金鱼号”在吉林丰满水电站开展了对两个拦污栅的观察[10],传回了清晰的水下画面[11],为丰满水电站扩建决策提供依据,此举奠定水下机器人能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先例[12]。之后中型水下机器人不断在丰满电站、南海、珠江口石油钻井平台进行了水下观测、录像、作业等应用。1987年,担任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3]。之后他亲自担任无缆水下机器人(1000米水下机器人)的总设计师,并从事深海6000米的深海机器人研发,并在1991年,与俄罗斯合作开发6000米水下机器人。此举在1992年正式列入“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的一个型号。[14]1994年10月,完全自主研制的1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在西沙群岛海域进行5个航次的海上试验,成功地下潜1000米水深,成为中国海洋设备到达深海的先驱者。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7月,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地下潜5300米,探查了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区,获取了录像带、照片、侧扫2×350米的声像地貌图和50米深的沉积副面图,同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5]。 1997年3月30日,因病去世。 |
||
| 第 1 楼 | |||
| 周树人 |
周树人 于 2025-10-07 09:56 写道: 相互赋能,共同成长,合力打造新的科研增长点,齐心协力为抢占科技制高点贡献青春力量。孙雷表示,两个所具有很深的渊源,尤其是老所长蒋新松院士曾经在自动化所工作过,蒋院士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在进入中国科学院的一刹那,我终于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做国家事成为了我的必生追求”. 自动化所早期历史访谈录 从事控制机工作的8位研究人员调到了武汉的中南数学计算所,加强他们所的工业控制机的研制力量。1965年11月,401、402室的大部分科技人员包括童世璜、曾召统、蒋新松、易允文等46人,调到沈阳的中科院东北工业自动化所,也就是后来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1965年12月,403室从事电磁元件等研究工作的10多位研究人员,几乎是成建制地调到了华东自动化所... |
||
| 第 2 楼 | |||
| 本坛第一毒舌 |
本坛第一毒舌 于 2025-10-07 14:03 写道: 怎么不介绍一下武毒所? |
||
| 第 3 楼 | |||
| 中华龙 |
中华龙 于 2025-10-08 08:02 写道:
武汉消毒所是消灭COVID19与本坛第一毒舌的专业研究所,现有职工501人。 |
||
| 第 4 楼 |
上一页1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