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北大教授24小时照护失能母亲:未来独生子处境更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今年4月,一篇“北大教授成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刷屏,

文中主角胡泳今年50多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

他的母亲今年85岁,

患有阿尔茨海默症3年,

胡泳也没有想到,

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母亲的“护工”。

胡泳不得不削减在科研、学术上的时间,

每天六点半起床,

陪母亲吃饭,洗漱,晒太阳,

除了工作,大部分时候都在家里。

在重复的照护日常当中,


他也常在思考,

失去记忆的母亲究竟还是不是自己的母亲?

如果照护的结果必然失败,是否还有意义?

胡泳在朋友圈签名处写下里尔克的一句诗,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从学者到照护者,

他如何看待照护和养老问题?

今年5月,

我们在北京拜访了他的家。

编辑:张雅兰

责编:倪楚娇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8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