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建國後最大外交事故:啼笑皆非"雅典事件"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文革期間,由於我國的外交工作人員疏忽而導致一場巨大的外交事故的發生,此事件被周恩來認為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的特大外交丑聞。


誤入以色列使館

1973年5月7日中午,中國駐希臘大使周伯萍外出歸來,在大使館區看到很多車輛來往,心想是否有什麼外交活動,便讓翻譯回館查看是否有請帖。


翻譯回館後從值班人員那裡得到報告,說當天中午科威特大使館有國慶招待會,只剩下10多分鍾的時間了,周伯萍聽到報告後,趕緊驅車前往。

但其實那個翻譯在匆忙中並沒有看請帖,而那個值班員看到有一張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館的請帖,大使的名字叫科威克,便誤以為是科威特大使館。

周伯萍當時匆忙中未索看請帖,也未問翻譯、司機是否認識路。

事實上,科威特大使館在我們使館西北,他們都未去過,也不知道東南方還有一個以色列外交代表官邸。上車後,翻譯和司機都以為東南方車輛往來很多的地方就是科威特大使館。我們就這樣糊裡糊塗地進入以色列外交代表官邸。

翻譯錯把“這裡”翻成“雅典”

當時周伯萍既沒有見過科威特大使,也沒有見過以色列大使,以為站在門口迎接的就是科威特大使,下車後就和他握手,向他表示祝賀,並解釋遲到原因。匆忙中就連掛在門口的以色列國旗都沒有細看。


當時《紐約時報》一名記者在場,問周伯萍到“這裡”來是否意味著中國承認以色列。翻譯把“這裡”譯成“雅典”。周伯萍遂把這一很不尋常的問題只當作是他無故尋釁,予以簡單頂回。當時雖也覺得記者表情迷惘,但未加理會,與正待離去的別國大使略事寒暄,即與以色列外交代表告別,匆匆返館。



周伯萍


第2天,《紐約時報》就中國大使到場祝賀以色列國慶發了報道。從羅馬尼亞大使那裡得知事件真相的周伯萍這才如夢初醒,他知道自己犯了大錯:國際“反華勢力”定會以此事大做文章,離間中國與政治盟友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關系。為防止事態擴大,周大使向希臘外交部和各阿拉伯國家解釋,此事件系工作失誤所致,中國外交政策不變,不久外交部要他立即回國。

周恩來定性此事為特大丑聞

回國後,外交部當時仲曦東、喬冠華兩位副部長先後與周伯萍談話,他們都囑咐周伯萍不要過分緊張,先休息兩天,再寫檢查,談其他問題。

周伯萍回家後立即寫了檢討,報告事件經過,懇請組織上給予嚴厲處分。17日一早,西歐司司長王棟對他說總理對“雅典事件”很惱火,總理辦公室已用外交部名義發出通報,肯定“雅典事件”的性質是“十分嚴重、極為荒唐的政治錯誤”,整個通報措辭嚴厲。

在國務院此後召開的國務會議上,周恩來更是大發雷霆道:“美國出了水門事件,中國也出了雅典事件,雅典事件主角姓周,真是周門不幸!”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