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科学家为永生 给自己注射350万年前细菌 结果…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如果要问大多数人最想要什么?可能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但是如今我们来看,那些手握权力的王侯将相都要一个共同的欲望,那就是永生,就连秦皇汉武都没能免俗。但是这些帝王最终都失败了。


永生细菌

虽然帝王的长生梦破碎了,但是关于永生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我们平时喜欢戏称俄罗斯是战斗民族,有一位俄罗斯的科学家在研究永生这个问题时,显示了战斗民族的霸气。


这位科学家叫做阿纳托利·布鲁奇科夫,他是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地质系的主任。

这位大科学家曾经在永久冻土层深处发现了距今350万年的芽孢杆菌F。他们对这个细菌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了这个古细菌具有“永生”的能力。这是因为芽孢杆菌F具有很强的修复能力。感染了芽孢杆菌F的作物生长速度都要更快,而且很抗霜冻。更神奇的是,在发现该细菌的地区,当地人的寿命也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科研人员把这种细菌注入到小老鼠的体内,结果就发现,原本已经很年迈的小老鼠,恢复了生育能力,并且显示出与以前不同的活力。



但是在科学界,即便是注入到动物体内是有效果的,也不能说明它就可以让人类永生。我们知道一款药物要出厂,需要极其严格的伦理审核、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最终合格的药物少之又少。阿纳托利·布鲁奇科夫并没有走常规的程序,而是直接把这种细菌注入到了自己的体内,应该说这样做是极其危险的,而且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注射细菌后的2年内,这位科学家并没有出现什么疾病。他自己还声称自己注射了芽孢杆菌F,变得更加有活力,免疫力也显著提升。当然,这都是他自己说的,而没有更多切实的证据。


时隔5年后,这位科学家依然很健康,并且还对芽孢杆菌F进行了DNA测序,他们想从中了解到芽孢杆菌F为什么会如此有活力,是哪个基因造成的。不过,他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重视。毕竟,在自然界不仅仅存在永生细菌,人类还在冻土层中发现过永生病毒,但是它们是否能够帮助人类永生,还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科学家也都普遍不看好这类相关的研究。

这其实是因为,人类永生这个课题极其复杂,而细菌和病毒结构相对简单,要实现人类的永生要远比实现细菌和病毒的永生要难得多。

人为什么不能永生


虽然人类对于长生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但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人能够永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能量和环境的限制。

我们知道,人类利用的生物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少部分来源于地热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另一部分则储存在自己体内。

人类属于异养生物,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通过外界获取。因此地球上的能量在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人)之间流动。

然而,能量的传递是有上限的,其中大多数能量都被浪费了。比如:植物虽然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然而植物的转化效率非常低,只能获取到太阳光子1%-4%的能量,而食草动物在吃植被时,又只能获得植被中10%左右能量,食肉动物在吃食草动物时,也只能获得食草动物能量的10%左右。

因此,地球上的总能量是有限的,能够供养的生物也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实现了长生,那么终究有一天,地球上人口数量会爆炸, 到时候人类会因能量短缺而大规模死亡,甚至灭绝。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291 Seconds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