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新华社自问答:为何要丰富非洲粮袋子钱袋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万维读者网本新闻编者注:


中非合作论坛期间,新华社两篇充满“人文关怀(对非洲)”甚至“煽情味道”的报道,引发了中国国内的热议。

在本人看来,这两篇报道的题目,完全可以作为新华社的一场“自问自答”:


问:我们为何要去丰富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

答:因为“河有源泉水才深”啊!

好象有些肉麻?

但又好象还真的充满了情真意切……

只是不知道《砸锅卖铁援助非洲中国民怨井喷》 这个尴尬怎么破?

这就是掩耳盗铃的新境界了,赞!

现在把两篇报道分别转载如下:



特稿:中非合作丰富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近年来,一项项中国农科技术在非洲大陆生根发芽,一项项中非农业贸易便利化措施陆续落地,丰富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切实推动了非洲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

近日,新华社记者在非洲多地采访,切身体验中非农业合作蓬勃开展。

抗旱稻:助力非洲抓好“粮袋子”


从肯尼亚第二大城市、“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向内陆行驶大约100公里,一块“与众不同”的田地映入眼帘。记者一路上见到的要么是玉米地,要么是甘蔗田,而这里是已经收割大半的金黄的稻田。

说这块田地与众不同,还因为这里虽然种的是水稻,但地里却没有水,而长出的稻穗依然密集饱满。这种水稻便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发的节水抗旱稻,专门面向非洲市场,已在这里成功试种了7年。

3名稻农早已在这里等记者,他们用斯瓦希里语介绍了试种节水抗旱稻的心得体会。

卡特琳·基马尼试种的体会颇多。“它给我们带来了丰收。过去我们种一大片地,只能收获两麻袋稻谷。现在种上一英亩,就有望收获40到50麻袋。”她说,“来自中国的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我们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鲁弗斯·马伊纳坦言自己对这种新品种感到兴奋。“我种稻已经15年多了,过去因为不懂得施肥或缺乏种子的专业知识而苦苦挣扎。现在,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马伊纳说,“我想继续学习如何改善水稻种植。我想对肯尼亚同胞说,我们应该接受杂交水稻种植,因为它有很多好处。”

已经当了6年稻农的姆旺吉·基马尼颇有同感:“这种水稻好处很多,它生长得很快。我们过去种植的当地品种面临很多挑战,成熟时间较长,产量相对较低。过去我们与害虫作斗争,现在种植这种水稻后,虫害变少了。”基马尼说,“我希望大家接受培训学习种植这种水稻。”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肯尼亚多地去年遭受干旱影响,粮食大幅减产,蒙巴萨地区也未能幸免。事实上,干旱是非洲多国多年来共同面临的问题,对非洲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节水抗旱稻为非洲保障“粮袋子”提供了新希望。

“这种新品种水稻特别适合在沿海地区种植,单位面积产量是当地品种的好几倍。”肯尼亚农业和畜牧业研究组织专家约翰·基马尼告诉记者。目前,肯尼亚80%以上的大米依赖进口。来自中国的节水抗旱稻有望于年内在肯尼亚通过新品种认定,助力这个东非国家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1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