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裡斯本號浮出水面,中國老兵魂歸何處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裡斯本丸沉沒》或許不會成為熱賣大片,但它超越意識形態與種族界限的對人性的詠歎、對戰爭的審判,以及其嫻熟的跨國運作方式,將使它在中國紀錄片歷史上獲得一席閃光的位置。


兩天前,我在京西萬達影城觀看了《裡斯本丸沉沒》。影廳裡只有稀稀拉拉十來個觀眾,開演一會兒的功夫,一對男女便起身離去,顯然,這部電影不是他們的菜。不過,我們卻牢牢地被吸附在椅子上,在扣人心弦的情節推進中,不知不覺殺掉了兩個小時。

80多年前,二戰期間,一艘載有1800余名英軍戰俘的日本船只裡斯本號,從香港出發,被日軍轉往其許諾的“一個更美好的地方”。然而,等在他們前面的卻是地獄。由於沒有懸掛任何旗幟且船上露出大炮,裡斯本號被美軍潛艇誤為日軍戰艦而發射魚雷擊中。最終,不到一半的戰俘活了下來,多數人的生命,都永沉怒海。


多年來,裡斯本號沉沒的具體位置一直無法確定,直到中國一個地球物理學家——方勵的出現,才解開這一歷史謎題。他與團隊一道,在十年時間裡,不但利用現代科技找到了裡斯本號沉沒的精確位置,還奔赴英國、加拿大,搶救式地采訪了僅存的兩名裡斯本號上的英國戰俘及其他幸存者的後代,可靠地還原了悲劇發生時的場景,以及被中國漁民救助的可歌可泣的過程。方勵團隊還到日本美國,采訪了裡斯本號船長的後人、日本歷史學家,以及當年美軍潛艇上向裡斯本號發射魚雷的士兵的後人。這些艱苦的勞作,化作《裡斯本丸沉沒》這部專業性與溫度兼備的紀錄片。

一張張年輕、俊美的面孔,連同他們對愛情、家人的無限眷戀,無情地被戰爭與海洋吞噬,這是本片呈現的最令人神傷的事實,由此讓你無法不深切痛恨戰爭的發動者與鼓噪者。

同樣面對戰爭,人性間的差異,展現出驚人的面相。




面對裡斯本號沉沒後漂浮在海上掙扎求存的英軍戰俘,日軍仍要開槍射擊,不能不讓人好奇這殘忍的人性到底是怎樣煉成的。

在《晚清七十年》一書中,唐德剛先生在記述甲午戰爭中中日黃海海戰時,記載了驚人相似的一幕。當寫到我高升號即將沉沒時,書中有這樣驚心動魄的描寫:“我將士遍浮海上,泅遁無所,日艦竟以機槍向浮沉之人群掃射。槍聲軋軋之下,白浪皆赤,浮屍蔽海。日艦乃挾我操江,掉頭不顧而去。”而接受方勵采訪的一位日本歷史學家,談到裡斯本號戰俘的命運與日軍的行為時,帶著淡漠的表情表示,日軍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安全,這一幕,讓心理素質不夠強大的我,也看得驚心動魄。


形成對照的是,當美軍艦艇上發射魚雷的士兵得知自己擊中的是裝載戰俘的船時,精神崩潰了,一生再也沒從內疚中走出來。

你不由得不相信黑格爾說的:種種跡象表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要大於人與猿之間的差異。

通過英國戰俘與其後代的眼睛,《裡斯本丸沉沒》展現了救助者——中國普通漁民的人性之美。不誇張地說,方勵與其團隊,憑借一部深具專業水准與人文精神的影片,完美碾壓了中國耗資巨大而收效甚微的大外宣工程。對於處於艱難時刻的東大國際形象而言,本片簡直就是一棵稻草。

看《裡斯本丸沉沒》,很難不聯想到中國的抗戰老兵,准確地說,是很難不想到那些當年浴血奮戰在正面戰場上的年輕人。盡管近年中國民間社會不乏打撈那段歷史、救助抗戰老兵的個人與團體,但相比於方勵團隊之於《裡斯本丸沉沒》,無論從資金投入水平到運作能力,都顯得太手工作業。其實,救助在對外戰爭中為本國本民族拋頭顱灑熱血者,是政府的基本義務與責任,是無分黨派與朝代的,而民間應該扮演的,只不過是拾遺補缺的角色而已。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