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媒体:幼教老师和家长,被形式主义压垮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手指在屏幕上下滑动,勾选出数十张照片,确保照片中的人物没有“缺胳膊少腿”,没有遗漏任何一个孩子,再写个四五十字的说明,上传。一条“班级圈”发布。

这是珠海市一公立幼儿园教师杨妮妮的每日任务:上传照片并加以文字说明,让家长们知道孩子一天的活动。类似的工作还有很多,都与备课、教学,甚至是孩子无关。


“我觉得老师的重点应该是放在孩子身上,但是我根本没有时间去认真地观察他们,真的没有时间。”杨妮妮说。

今年,她负责带一个30人的中班,另有一个配班老师、生活保育员辅助。每天,她大半的时间都泡在“孩子堆”里,可是,她无法确保能跟所有孩子都单独说上一句话。



虽然大多数时间都在“孩子堆”里,却无法确保跟孩子都能单独说话/《可爱的你》剧照

她觉得自己更像是陷在各种教案、记录和资料堆中,“有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资料,写不完的教案,加不完的班”。

比如,一周两个班的本课程教案,还有健康教案、安全教案、音乐教案;又如家访记录、观察记录、安全培训记录、教学培训记录等,部分记录要拍照,必须把表格填满。翻开资料,“列出来的目录大概就有两页word文档那么多”,后面再跟着一长串“正文”。


这是许多幼儿园的真实写照。剥开光鲜亮丽的外壳,内里的教师们不是忙着拍照、写记录、整理资料等留下“痕迹”,就是浸泡在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和环创(环境创意设计)里,迎合外界、伪造痕迹,做着于儿童无益的形式化工作。

曾经向往的“育人”工作,成为数不尽的形式任务中最微小的一环。“每天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形式主义”,服务于检查,又为了取悦家长,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力。

老师们疲于应对的另一边,家长更苦不堪言。


“仪式感”

9月,胡钰所在的普惠性幼儿园排了六个主题活动——开学季、中秋节、爱牙日、秋分、国庆节、安全演习。

以国庆节为契机展开的系列活动,细化为唱歌、做手工、画画、办party等形式,从当月19日一直持续到29日,穿插在日常教学中。

及至10月,等待胡钰的是重阳节、秋季农庄采摘、防拐骗安全演习、民族美食活动。再到今年剩下的两个月,“每个月至少四个活动,一周一个”。

德国儿童心理专家梅兰妮·格列瑟在《孩子需要家庭仪式感》一书中提到:仪式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安定感和信赖感,促进孩子独立,赋予强健人格,给予秩序和方向。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