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乌克兰危机: "欧洲粮仓"乌克兰,两年饿死300万人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932至1933年,苏联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饥荒,席卷了乌克兰、北高加索、哈萨克斯坦以及俄罗斯其他地区,其中尤以乌克兰受灾严重。据统计,乌克兰有300万-600万人在大饥荒中丧生。这场大饥荒深远地影响了乌克兰与苏联之间的关系,甚至成为今天影响俄乌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大饥荒的爆发

实际上,乌克兰土壤并不贫瘠。相反,那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自古以来,乌克兰一直有着“欧洲粮仓”的美誉。一战前夕,乌克兰平均每年出口的谷物,占全世界谷物出口总额的26.1%。在苏联建立初期,乌克兰在农业方面的生产率最高。但到了上世纪20年代末,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那时候苏联为极力发展工业建设,进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年11月3日,斯大林发表了一篇名为《大转变的一年》的文章,斯大林表示要在农村中强制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变革——农业集体化。

农民们对这件事很不理解,尤其是乌克兰人。结果,在未做好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农业集体化开始大范围推行。然而,苏联强行下令乌克兰、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北高加索、西伯利亚等地区的集体化要在1-3年完成。

很快,苏联境内一座座集体农庄被建立起来。人们被禁锢在土地上,没有迁徙的自由,地里出产的粮食无论是商品粮还是口粮,以及家中的牲畜,都被大量收购。其目的是出口以换得大量外汇来购买设备、技术,实现苏联的快速工业化。

1930年8月,斯大林在写给莫洛托夫的一封信中说得很清楚,大意是:必须要增加粮食出口,否则我们就没有工厂和制造业。




乌克兰集体农庄)

可是苏联没有注意到,乌克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根据苏方的统计资料,1929-1931这三年中,每年收购的粮食数量和出口数量都在增加。可是就在1931年,粮食却突然出现了明显的减产,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也出现很大的下降,而出口数额却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峰。




(苏联时期的乌克兰农村)

粮食减产的原因很多,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诱因。1931年,苏联包括乌克兰遇到了旱灾。6月,乌克兰大部分地区遭受到相当严重的干旱,且一直持续到1932年。

1931年春季的异常寒冷也是粮食减产的一个因素。倒春寒让乌克兰农民不得不推迟春播,后来又遇到干热气候,最终使得作物的生长受到很大影响。

除了自然灾害,还有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原因。1931至1932年,苏联城市人口增加了400万。大量增加的城市人口也需要更多的粮食供应。苏联更看重城市,为了养活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苏联政府势必增加对农村的粮食收购。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9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