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DeepSeek沖擊波:技術創新的"孤例"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聿文視界:DeepSeek沖擊波:技術創新的“孤例” https://t.co/WlrlcERZnN— 美國之音中文網 (@VOAChinese) February 10, 2025


編者按:這是鄧聿文為美國之音撰寫的評論文章。這篇特約評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注明來自美國之音或者VOA。

一月下旬以來,全球技術領域最火爆的事件,莫過於中國人工智能企業DeepSeek的崛起。這家在此前名頭不響的企業發布的兩款AI產品震動了業界,其用降規版芯片和低訓練成本,效果就接近或達到OpenAI用最先進芯片和大量投入取得的水准,似乎顛覆了人們對美國所構建起來的AI發展路徑的認知。事實上,DeepSeek帶來的震撼越出了技術層面,成為這段時間全球輿論最熱的話題之一,不少人用誇張的語言贊譽它,尤其在中國,有科技界人士甚至把它描述成“現象級”事件,將其意義提到改變中國“國運”的高度。


DeepSeek究竟是不是中國在發展人工智能上的重大突破,乃至挑戰了美國在AI領域的霸權,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做出准確判斷。然而,它帶動的這股沖擊波確實不能因為對中國的價值立場問題而小視它,恰恰相反,正因為它來自受美國科技圍堵中國,更要重視它。美中競爭的成敗,本質上取決於兩國在科技領域的較量。現在輿論對DeepSeek的關注和討論,多聚焦在這款產品本身的性能和技術上,但美中的科技競爭,涉及科技和產業政策、教育體系、技術發展道路以及發展模式等相關的深層次問題。因此,反思DeepSeek的沖擊波,不能局限在其本身,需要跳出它的技術層面,把眼光放在至少四個面相:中國的科技發展路線是否由此而得到鞏固強化,原始創新在中國目前體制下是否能突破,中國AI人才的培養是否會大量增加,開源模式下美國中國的技術圍堵是否仍然有效。

DeepSeek讓中國當局增強科技發展信心

DeepSeek的崛起,表面上和中國的科技發展路徑沒有密切關聯,因為它是一家做量化投資的私募公司轉型來的,沒有證據表明它得到了官方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但實際上從DeepSeek身上,能夠看出中國科技發展道路的影子。可以把改革以來中國科技的發展路線簡要概括為“模仿—跟隨—並行—局部領先”四個階段。早期中國在技術方面幾乎完全依賴西方,通過“市場換技術”,以及引進消化吸收,完成了技術積累,這個過程持續了至少20多年,到本世紀初大規模的技術模仿才基本結束。不過,在模仿階段的後期,隨著中國技術能力的逐步提升,也開始了跟隨戰略,追隨美歐在前沿技術和重大工程、關鍵產業的技術發展步伐,以快速縮短和西方的技術差距。


大概在2015年左右,中國從跟隨西方進入到和西方並行階段。並行也就是中國官方說的自主創新。科技自主創新的戰略其實在胡錦濤後期已提出,但那時的“創新”,更多是打著“創新”旗號實則是跟隨西方的技術,整體上仍陷於“追蹤熱點”的路徑依賴。這種情況到2015年才有改觀,中國加大了對科技的研發投入,有意識地推進創新戰略,最突出表現就是“中國制造2025”,而在和美國打貿易戰後,因受美國及其盟友的技術圍堵,不想自主創新也不可能了。

整體評估,中國目前技術的模仿和跟隨階段已經過去,處於局部跟隨和並行的階段,另外,在電動汽車、量子通信、超級計算等領域也出現了局部領先的情況。但必須指出,中國當下的科技創新和局部領先,仍主要是工程技術的創新和領先,而非人們常說的原始創新。故DeepSeek的出現,確實可能會極大增強中國當局在科技發展路徑上的信心,讓當局認為,只要按這條路徑堅定走下去,用好新型舉國體制,中國會成為一個科技強國,突破美國的技術封鎖。


然而,這條所謂的自主創新之路並非總有成效。過去幾年,當局為打破美國的技術圍堵,依托財政專項投放或央企產業基金,給很多企業鼎力支持,投入的資源可謂驚人,但效果差強人意。如由眾多院士領銜的國家人工智能重點項目,幾年下來科研成果乏善可陳。科技創新固然不能沒有政府,可政府以何種方式出場將決定創新成敗。中國的問題恰恰在於政府角色過於積極,親自下場規劃和經營,DeepSeek能夠一鳴驚人,恰恰不是在政府基金的關懷下做成的。當局或許只看到它如今的成果,卻未必能夠意識到這點。

DeepSeek不代表中國原始創新的突破

與科技創新密切相關的,是中國是否有能力進行原始創新的問題,這是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大多數人會坦承,中國在技術的原創方面,和西方特別是美國相比,差距不在一個數量級。自近代科技革命以來,寫於科技史上的重大科技和基礎理論的創新,中國幾乎沒有,本土科學家,至今只有一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兩個方面說明中國原創技術的匱乏,即使一個人再怎麼愛國,也不能否認該事實。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1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