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为煮出世界上最完美的鸡蛋 他们甚至动用核磁共振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当我们在用筷子戳蛋黄检验熟度时,有人正在用价值千万的设备给鸡蛋做全身核磁。”


朋友,你煮过鸡蛋吗?

即使是厨艺再糟的人,至少都会烧个开水、煮个蛋吧。“煮蛋”这门手艺是厨艺届的最底层,这话应该不算过分。


但是,看似平平无奇的煮蛋,有人还是能玩出些花活。

如今,煮蛋的方法层出不穷,什么水波蛋、全熟蛋、半熟蛋之类的。最近还流行一种“高级”(也可以说麻烦)的煮蛋技法,叫做“低温慢煮蛋”,就是把带壳鸡蛋放在60~70℃的水里泡上至少1小时,据说煮出来的蛋清和蛋黄会有丝滑的奶油质地。

不过在各种煮蛋技术中,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蛋清和蛋黄成分差异大。这二者形成了一种所谓的“两相结构(two-phase structure)”。因此,对于这两部分的最佳烹饪温度也不同,大体来说,蛋清适合85℃烹饪,蛋黄则适合65℃左右。以至于现如今的煮蛋方法中,蛋清与蛋黄最佳烹饪温度不可兼得。

好的,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有科学。

科学家:我们要煮出世界上最完美的鸡蛋

2025年2月,《通讯工程》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Periodic cooking of eggs”的论文[1],来攻克这个蛋清-蛋黄两相结构的烹饪问题。

这篇论文题目直译过来就是——“周期性煮蛋法”。本文的主要作者名叫Ernesto Di Maio,他是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的助理教授。


本篇论文共有10页正文,另附了18页支撑材料。总计28页的文本,就是在介绍这种新型煮蛋方法的原理和优点。

咱们先从摘要里的一小段,来品品论文的成色:

“在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在能量传输问题中使用周期性边界条件,无需分离就能在两种温度下分别煮蛋清和蛋黄。通过数学建模及后续模拟,我们得以设计出一种新颖的烹饪方法,即周期性烹饪。通过多种表征技术,包括感官分析、质地剖面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将这种新方法与传统煮鸡蛋程序进行对比,证实了该新方法在烹饪程度以及蛋白质变性方面的差异。这种方法不仅优化了鸡蛋的质地和营养成分,而且在创新烹饪应用和材料处理方面也颇具潜力。”

确有一股科学的气息迎面扑来……


简单来说,所谓“周期性煮蛋法”,就是把生的带壳鸡蛋在热水和冷水里交替放,每次时间不用长,重复几次,直到蛋清和蛋黄都煮到恰到好处。

具体操作是:鸡蛋交替放入100℃沸水煮2分钟,再放入30℃水中煮2分钟,热冷循环重复8次,总烹饪时间为32分钟。

这个灵感来自于研究者所在团队之前的工作。他们曾经在研究发泡剂时,用过类似的策略,来做出不同层次的泡沫[2]。他们觉得,这种方法能够推广到其他有“多层”结构的材料上,比如具有两相结构的鸡蛋。

为了让研究更为精确,科学家们先用数学建模进行分析,模拟煮蛋时,蛋内部的热传递过程。通过流体动力学模拟计算,对比了周期性煮蛋法和传统煮蛋法(全熟、半熟、低温慢煮)中蛋内部温度和煮熟程度的变化。



周期性烹饪方法煮鸡蛋的模拟结果:a施加周期性时变边界条件(也就是在不同水温保温特定时间);b温度分布随时间的演变;c在距鸡蛋中心不同距离处烹饪程度随时间的演变;d 在距鸡蛋中心不同距离处烹饪速率随时间的演变丨参考文献[1]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29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