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关税: 中国两会发布经济政策:财政扩张,美中关税成焦点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中国两会”经济政策发布: 财政扩张、债务化解与美中贸易战成焦点 https://t.co/FGJ6honFYt— 美国之音中文网 (@VOAChinese) March 6, 2025


中国全国人大星期四(3月6日)召开经济主题新闻发布会。面对消费疲软、美中贸易争端加剧等内外挑战,中国财政部长蓝佛安宣布,今年中国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包括提高赤字率、扩大政府债券规模等,以支撑经济增长。然而,外界对其实际成效及潜在风险存有疑虑。

中国财长:五项财政政策“更加给力”


蓝佛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解释为“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首先是今年赤字率按4%安排,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7800亿美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无论赤字水平、规模均为近年最高;其次,今年全国性一般公共支出29.7万亿元,也比去年增长4.4%。

蓝佛安说,“更加给力”的是政府债券规模,今年中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加上弥补赤字的国债,新增政府债券规模达到11.8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9万亿元。

此外,还有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自主财力,以及教育、卫生健康和住房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支出,也都有所提升。

对于有记者提问去年中国政府推出6万亿元债务置换政策,蓝佛安则表示,该政策将地方的“隐性债务显性化”、“高息债务低息化”,有效减轻地方政府化债压力,也使财政空间得到释放。

但他同时强调,接下来会进一步完善监管,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坚决防止“化了旧债又添新债”。

经济增长5%目标是否可行?专家质疑财政政策“力度不足”

在这场发布会中,与会的财经官员都对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提出的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的目标深具信心。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中国的制度有优势、市场有潜力、企业有活力,借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叫“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则指出,今年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他说人行“有足够的空间和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

然而,接受美国之音访问的多位分析人士均指出,中国官员们这番说法,恐怕过于乐观。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经济系教授黄锦荣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指出,中国去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仅为0.2%,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而言,已是趋近于通缩的紧急情况,显示国内需求严重不足。


在此情形下,对症下药的作法,应该是帮民众减轻因房价下跌、失业率高企造成的重负,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只字未提。

仅仅是将赤字率由3%提升到4%,完全无法显现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要借此将消费价格涨幅在一年内从0.2%拉到2%的目标,更是十分困难,黄锦荣认为,恐怕到今年年底,相同的问题仍将存在。

他同时指出,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称,要推动通胀回升,对失业率的预期却由5.1%提高到5.5%,等于市场需求上升,就业情形反而恶化,这样矛盾的表述,不符合经济学逻辑。

英国伦敦潘西恩宏观经济谘询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资深中国经济学家林浩波(Kelvin Lam)同样对发债规模和用途感到失望。

林浩波告诉美国之音:“超长期中央政府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低于预期,给市场带来了不太令人兴奋的‘惊喜’,市场原本预计发行2至3万亿元(人民币),但最终仅为1.3万亿元。我不认为是用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我几乎有八成把握,这笔特别国债主要用于“两重”和“两新”政策,也就是战略基础设施项目、环保项目、消费品换新计划和企业设备更新计划。”

林浩波进一步指出,本次预算中的净公共部门借款,对比去年约为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数字上虽有显着提升,但考虑到去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1.5%,万一美中关税战加剧,导致出口负增长,现有财政支持恐仍显不足。

超长期特别国债:提振经济还是推高债务?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