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難民: "哈佛難民",曾經的美國夢或成黃粱一夢?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中美教育合作“是互利的”,中國將“堅定維護在美中國學生和學者的合法權益”。


哈佛肯尼迪學院讀書的中國研究生特蕾莎在社交平台發文:“我們都成了哈佛難民。”她表示,導師已發出安撫郵件,校方正嘗試在72小時內與政府磋商。

哈佛學生變“哈佛難民


在社交平台上,#HarvardRefugees(哈佛難民)標簽迅速傳播,成為象征抗爭的聲音。有學生在Instagram上發布手舉“我不是非法移民,我是哈佛學生”的照片,也有校友公開呼吁捐款支持受影響學生的法律援助。

目前這場風波雖然暫時因法院的臨時限制令而得以喘息,但不確定性依然籠罩在每一位留學生頭頂。

尤其對那些已經畢業、等待實習(OPT)或已經在工作的國際學生來說,SEVP資格的喪失將直接影響他們在美國繼續合法居留的身份。一旦系統關閉,不僅新簽證將被暫停發放,連現有簽證的更新都可能被拒。這意味著一些已經簽下實習或工作合同的學生,可能面臨被公司撤約或簽證自動作廢的命運。

哈佛的教授與行政人員也陷入應對危機的焦慮中。一位要求匿名的系主任坦言:“我們每天都在開會,不是討論學術,而是討論如何保住學生。”一些院系已經緊急建立法律援助小組,幫助受影響的學生獲取簽證律師、更移民記錄,甚至協調與其他高校的轉學可能性。

意識形態與自由學術的分岔口

而在政壇之中,這場沖突其實由自由派與保守派意識形態的沖突所演化而來。保守派媒體猛烈抨擊哈佛等“常春藤精英”機構“縱容極端言論”,而自由派則將此視為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行政手段打壓學術自治與思想自由的象征。


而對於正被夾在學業、身份與政治風暴之間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焦慮,卻遠遠超過了任何法律程序或學術辯論所能涵蓋的范疇。未來三個月,美國的高等教育將被這一案所檢驗,而哈佛,成為戰場的最前線。

這場圍繞哈佛國際學生簽證資格的法律戰,其背後是美國高等教育移民政策與文化身份政治的激烈碰撞。它不僅是哈佛與特朗普政府的對峙,更折射出一個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在一個日益分裂的國家裡,精英教育機構能否繼續作為開放、多元和全球化價值的守護者?

美國優先”將不可逆的破壞美式教育


從政策根源上來看,特朗普政府對高等院校的審視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其“美國優先”治國理念的自然延伸。多年來,該政府一再強調要清除“濫用簽證體系的人”,強化“合法移民的篩選標准”,甚至對“大學校園變成政治溫室”表達不滿。國際學生,尤其是來自中國伊朗等地的理工科專業留學生,被視為潛在的“國家安全隱患”。



這場風波對高校“軟實力”輸出模式形成挑戰。長期以來,美國大學通過接納全球最優秀的學生,建立起世界學術中心的地位。國際學生不僅帶來學術多樣性,更通過校友網絡、文化傳播和科研合作,持續輸出“美國理念”與價值觀。而如今,若大量國際學生感到不再受歡迎,不再有安全感,他們將轉向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更為開放的教育體系。這不僅影響人才流動,也動搖美國在全球高教體系的領導地位。

這起事件也讓人重新思考“學術自由”與“國家幹預”的邊界。在政府以反恐、反極端主義為由幹預大學招生、師資聘任、資金使用乃至言論審查時,大學還能否堅持獨立性?哈佛在此次應對中展現出抵抗姿態,但其他資源較少的院校是否具備同樣的能力,仍是未知數。

許多法律專家也認為法律明確站在哈佛一邊。但政府掌握著權力的杠杆,正在以不留情面的方式,有條不紊、前所未有的方式對這所大學展開攻擊。雖然哈佛起訴特朗普政府獲得了暫時的勝利,但裁決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仍然懸而未決。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0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