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加州: 清北中科大學霸,正在"統治"硅谷AI圈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過去兩周,AI 行業最出圈的不是哪個產品,而是人。經常一覺醒來,社交媒體的時間線都在刷新換湯不換藥的新聞:又雙叒叕有哪位 AI 大牛被挖走了。


頂級 AI 人才,正成為 AI 賽道上最稀缺、也最具品牌效應的資產。

在這輪人才流動的風暴中心中,我們發現一個格外顯眼的細節:這群主導過 ChatGPT、Gemini、Claude 等大模型研發的核心成員中,華人科學家的比例出奇地高。


這個變化並不是突然出現的,這幾年興起的 AI 浪潮中,美國的頂級 AI 人才中華人占比不斷升高。 根據 MacroPolo 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調查報告 2.0》,來自中國的頂尖 AI 研究人員占比在 2019 年到 2022 年間,從 29% 提升到了 47%。

而在智譜研究此前發布的《ChatGPT 團隊背景研究報告》,更是發現在 ChatGPT 核心的 87 人團隊中,有 9 人都是華人,占比超過 10%。

因此,我們也重新梳理了近期在硅谷頭部公司中廣受關注的華人 AI 研究員畫像,並試圖從中總結出一些特征:

1️⃣ 頂尖名校出身,學術能力極強

他們大多本科就讀於清華、北大、中科大、浙大等頂尖高校,計算機或數學背景居多;研究生階段普遍進入 MIT、斯坦福、伯克利、普林斯頓、UIUC 等名校深造,幾乎每人都有頂會高引論文傍身(NeurIPS、ICLR、SIGGRAPH 等)。

2️⃣ 年輕高產,爆發周期集中於 2020 年之後

年齡多在 30~35 歲;碩博階段恰逢深度學習的全球爆發期,學術基礎扎實,熟悉工程體系和團隊協作。不少人職業的第一站就是接觸大廠或服務大規模人群的 AI 產品或平台,起點更高、節奏更快。

3️⃣ 強多模態背景,攻堅模型後訓練

他們的研究方向普遍著重於跨模態(文本、語音、圖像、視頻、動作)的統一推理系統,包括 RLHF、蒸餾、對齊、人類偏好建模、語音語調評估等具體細節。


4️⃣ 即便頻繁流動,但基本不會脫離生態

Google、Meta、微軟、英偉達,Anthropic、OpenAI……他們的流動范圍橫跨 AI 初創與大廠巨頭,但研究主題、技術積累往往保持連貫性,基本不會更換賽道。

OpenAI→Meta

Shuchao Bi




Shuchao Bi 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後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先後獲得統計學碩士學位,並攻讀數學博士。

2013 - 2019 年,他在 Google 擔任技術負責人,主要貢獻包括構建多階段深度學習推薦系統,顯著提升 Google 廣告收益(數十億美元級別)。

2019 - 2024 年,他擔任 YouTube Shorts 探索負責人,期間,聯合創建並主導 Shorts 視頻推薦與發現系統,並 組建並擴展大規模機器學習團隊,覆蓋推薦系統、評分模型、互動發現、信任與安全等方向。

2024 年加入 OpenAI 後,他主要領導多模態後訓練組織,是 GPT-4o 語音模式與 o4-mini 的聯合創造者。

期間,他主要推進 RLHF、圖像/語音/視頻/文本推理、多模態智能體、多模態語音到語音(VS2S)、VLA、跨模態評估系統等,也涉及多模態鏈式推理、語音語調/自然度評分、多模態蒸餾與自監督優化,其核心目標是通過後訓練構建更通用的多模態 AI Agent。

Huiwen Chang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8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