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紐約新聞: 紐約時報:"中國沖擊2.0"比上一次嚴重得多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

1999年至2007年間,中國首次顛覆美國經濟時導致美國制造業近四分之一的就業崗位流失。這場被稱為“中國沖擊”的現象由一個非同尋常的進程所驅動——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從毛澤東時代的中央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這一轉變迅速將中國的勞動力和資本從集體化的農村農場轉移到資本主義的城市工廠。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浪潮瓦解了美國許多以制造業為支柱的地方經濟基礎,比如曾經自詡為世界運動衫之都的弗吉尼亞州馬丁斯維爾,以及自詡為世界家具之都的北卡羅來納州海波因特。二十年過去了,當地勞動者仍未走出失業陰霾。盡管這些地區經濟開始復蘇,新增崗位卻多集中於低薪行業。與此同時,紡織、玩具、體育用品、電子、塑料和汽車零部件等數十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也遭遇了類似的命運。


然而,大約在2015年前後,中國完成了毛澤東式經濟到制造業大國的轉型,這場沖擊開始趨於平緩。此後,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開始反彈,在奧巴馬總統、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總統執政期間都在持續增長。

那麼,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還在談論“中國沖擊”呢?其實我們也希望不用再談。我們與蘇黎世大學的戴維·多恩合作,在2013年、2014年和2016年發表了研究成果,首次詳細闡述了中國進口競爭如何通過導致就業和收入的永久性下降重創美國部分地區。但現在我們在這裡要指出的是,政策制定者花費了太多時間回顧過去,執著於打上一場戰爭。他們要做的應該是把更多精力用來對付正在浮現的新一輪中國沖擊。

劇透一下:這次沖擊可能要嚴重得多。


中國沖擊1.0”是一次性事件。從本質上講,中國只是明白了如何做它幾十年前就應該做的事情。在美國,這導致了不必要的痛苦失業。但美國本來就不會在Temu上賣網球鞋或組裝AirPods。中國的制造業勞動力大軍據信遠超1億,而美國只有1300萬。認為美國能夠——甚至應該——同時在半導體和網球鞋等領域與中國競爭,這種想法簡直是異想天開。

正在加速逼近的“中國沖擊2.0”標志著中國從弱者蛻變為強者。如今,中國正強勢進軍美國長期居於壟斷地位的創新領域:航空、人工智能、通信、微處理器、機器人、核能與聚變能、量子計算、生物醫藥、太陽能、電池技術。掌控這些領域意味著多重紅利:高利潤與高薪職位創造的經濟收益;引領技術前沿獲得的地緣政治影響力;掌控未來戰場的軍事優勢。通用汽車、波音和英特爾這些美國的國家旗艦企業雖然輝煌不再,但它們如果真的消失,必將讓人體會到它們曾經的舉足輕重。中國的技術願景已在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乃至日益於東歐重塑政府與市場格局。隨著美國退守"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孤立主義,中國的影響力預計將進一步增長。


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中國的民營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將中國變成了“世界工廠”。新的中國模式則不同以往,現在是它的民營公司與中國政府合作。中國構建起一套高效靈活卻成本高昂的創新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市長、省長等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從粗放的GDP總量增長指標轉向特定先進產業的增長。

在成為中國第二大電動車生產基地之前,合肥只是貧困內陸省份一座毫不起眼的省會城市。通過設立風投資金,押注困境中的電動車企,並加大對本地研發的投入,合肥在短短五年內就一躍躋身中國的一線工業城市之列。

中國已多次創造此類奇跡。全球最大、最具創新力的電動車制造商(比亞迪)、電動車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無人機企業(大疆)和太陽能硅片制造商(隆基綠能)生產商,都是成立不到30年的初創企業。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取得壓倒性的技術和價格領先地位,並非因為習近平主席下達的指令,而是因為它們在中國工業政策推動下的“經濟達爾文主義”中脫穎而出。世界其他國家尚未做好與這些頂級捕食者競爭的准備。當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嘲笑中國的產業政策時,他們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空中客車的緩慢起飛,或是Solyndra(一家破產的美國太陽能公司)的黯然退場。殊不知更該仰望的,是盤旋在烏克蘭上空嗡嗡作響的大疆無人機群。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1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