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廉价救命药的代价:美国仿制药的前世今生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今年年初,对仿制药药效的质疑,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人们依稀记得2018年,有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现象级电影《我不是药神》曾经热映。上映首周票房就突破了10亿元人民币。那时候许多人开始认识“仿制药”的概念,知道它可以成为价格高昂的药物的替代品,救人性命。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不是一个新话题。


就在《我不是药神》放映的第二年,美国书店里出现了一本非虚构作品《仿制药的真相(谎言之瓶)》。该书的作者是美国调查记者凯瑟琳·埃班(Katherine Eban)。她本科毕业于常青藤名校布朗大学,并以罗德学者的身份获得了牛津大学的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凯瑟琳·埃班是一位十分优秀的调查记者,长期关注两个领域:国土安全以及医疗健康领域。她的这部纪实作品,通过长达十年、在四个大洲对患者、医生、药监机构、举报人和仿制药制造商的深入采访,描绘出一个跨国、跨行业的复杂图景,揭示了仿制药制造过程中的造假行为、监管漏洞和由此带来的潜在公共健康危机。

作者凯瑟琳说,她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吃进嘴里的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仿制药的真相》

作者: [美] 凯瑟琳·埃班

译者: 高天羽


博集天卷|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年10月




克利夫兰诊所的可疑药品

患者们对于仿制药和专利药物的想象是这样的:在一个药物还在专利期中的时候,制药企业会大赚特赚利润,而其他企业因为法律壁垒不能生产这种药物。一旦专利期到了,因为专利的信息早已公开,其他企业就可以迅速按照专利的信息快速生产药物,使得价格更为低廉,让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受益。大型制药企业利欲熏心,做的就是宁可忽视民众的需要,也要赚取利润的勾当。生产仿制药的公司,则挣扎着为民众伸张正义。政府呢,他们为什么不顾百姓的福祉?因为政客们与大企业蛇鼠一窝,沆瀣一气。

而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在上述每一个环节上,都比这复杂得多。

埃班的书里,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克利夫兰诊所的真实故事。

克利夫兰是美国俄亥俄州一座曾经繁荣程度超过纽约的城市。这座美国工业的诞生地在制造业走下坡路之后开始衰落,但位于该城市的克利夫兰诊所却一直是美国最着名的医疗机构之一。尤其是它在心脏病学、心血管外科等领域一直在医疗机构排名中稳居榜首。

在克利夫兰诊所工作的心脏外科医生哈利·利弗接到一个电话,他的一个患心脏病的亲戚在服用了一种利尿剂呋塞米之后,好像没有任何效果,反而让患者的体液无法排出,导致病情恶化。利弗医生问他:“你吃的药是哪一家药厂生产的?”亲戚看着药瓶的标签回答:“印度,兰伯西”。利弗马上给他换了一种由一家以色列公司生产的产品,那位亲戚排出了15磅的液体。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8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53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2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