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飛機最安全":是一個精心設計的統計學陷阱?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我們的輿論場裡,存在一個如同“月亮繞著地球轉”一樣的“常識”——飛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每當有空難發生,社交媒體上下一片悲鳴,但總會有“理性派”站出來,熟練地甩出一組數據:按“每億公裡死亡率”計算,飛機的安全系數高居榜首,遠超火車、汽車,甚至步行。言下之意,那些因空難而對飛行產生恐懼的人,是無知的,是被情緒支配的,是“不懂統計學”的。

這個論調,如同一種居高臨下的知識普及,試圖用冰冷的數字碾壓溫熱的人性。它暗示著,你的恐懼,是一種需要被“糾正”的錯誤認知。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一、統計學的“陷阱”:一場精心設計的數字游戲

讓我們先從那個被奉為圭臬的“每公裡死亡率”說起。這個指標之所以能讓飛機“奪冠”,是因為它完美地利用了飛行模式的內在優勢:長距離。

一次飛行,動輒上千公裡。用巨大的裡程數作為分母,去稀釋掉那一次(如果發生)的事故,得出的比率自然會非常低。這就像一個學生只考了一次試,但學校允許他把這次成績除以他一學期上的所有課時數來計算平均分,分數自然會顯得非常“安全”。

然而,對一個活生生的個體而言,我們的人生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出行”構成的,而不是由一公裡又一公裡的裡程碑累積的。當你決定從北京上海,你的決策單元是“一次旅程”,而非“一千多公裡的路程”。

那麼,如果我們換一個更符合我們生命體驗的統計口徑——“單次出行死亡率”,會發生什麼?

數據會立刻呈現出另一副截然相反的面孔。根據Wikipedia統計的,每十億次出行,公交車的死亡人數是4.3人,鐵路是20人,而飛機,是117人。在這個維度下,飛機的“安全性”排名驟然墊底。


當然,這同樣是一個“統計學騙局”。用這個數據去宣稱“飛機最危險”也失之偏頗。因為飛機的長途屬性,意味著能夠替代它的陸路交通(如長途汽車和火車)的單次事故風險,在長距離下同樣會被放大。

我們很難界定“長距離”的門檻,也幾乎不可能找到一個完美的、控制了所有變量的統計模型。

看,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統計學,如同一種高明的煉金術,可以通過改變“度量衡”,輕易地將同一個事物,在“最安全”和“最危險”的兩極之間來回橫跳。它服務的,往往是預設的立場,而非客觀的真相。

所以,當我們還在為“哪個指標更科學”而爭論不休時,我們就已經掉入了圈套。真正的要害,根本不在於這些數字本身。




二、風險的真相:我們恐懼的不是概率,而是“失控”

現在,讓我們拋開所有數據,回到最原始的直覺。

想象兩個場景:

場景一:你正駕駛著汽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你知道,事故的風險是存在的。但你的雙手握著方向盤,你的右腳懸在刹車上,你的眼睛注視著路況。

你相信,你的謹慎、你的經驗、你的反應速度,能夠極大地降低風險。你甚至有一種自信,在很多情況下,你能憑借自己的操作,化險為夷。你對這輛車,這條路,乃至你自己的命運,都保有著一種“控制感”。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