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用廢棄塑料做成的感冒藥 你敢吃嗎?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不只是感冒藥


許多人的一生中,或許都使用過對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這種藥物成分。對乙酰氨基酚俗稱撲熱息痛,擁有泰諾(Tylenol)等商品名。它是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止痛藥之一,許多感冒藥、退燒藥等成分中也常見它的身影。

撲熱息痛最早於19世紀末期被合成出來。1877年,德國化學家第一次記錄了這種化合物的結構和合成方法。20世紀50年代,含有撲熱息痛成分的藥物在美國正式上市,但最初人們誤以為撲熱息痛存在安全隱患,會導致使用者患上一種血液病,幾年後科學家才證實撲熱息痛與這種血液病並無關聯。因此,直到20世紀70年代,撲熱息痛才被廣泛接受。到了20世紀80年代,撲熱息痛在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銷量已經超過了阿司匹林。


兩大難題

然而,包括撲熱息痛在內的許多藥物的合成與生產,嚴重依賴包括原油在內的化石燃料作為原料和能源。科學家表示,每年有數千噸化石燃料被用來生產各種藥物和化學品,這對氣候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全球有數千萬噸塑料垃圾被丟棄——塑料水瓶、外賣盒、塑料包裝……這些塑料大多被填埋、焚燒,或者漂浮在海洋中。雖然從技術上講,許多塑料是可回收的,但大多數回收過程只是將廢棄的塑料處理為更低質量的塑料繼續使用,並沒有真正解決塑料污染的問題。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同時解決塑料污染和制藥產業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聽起來或許天馬行空,但上個月發表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上的一項新研究中 ,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團隊貌似給這一猜想提供了一些曙光。他們成功通過廢棄塑料的成分,生物合成了撲熱息痛。



圖片來源: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塑料和感冒藥

這一轉化的關鍵,是一個已有百年歷史的化學反應,叫作洛森重排(Lossen rearrangement),由德國化學家威廉·洛森(Wilhelm Lossen)於1872年發現。洛森重排反應將異羥肟酸酯轉化為異氰酸酯,最終可以轉化為胺類化合物,這類分子是合成藥物、染料和高分子材料等的基礎原料。

傳統的洛森重排反應需要鹼、熱量和金屬催化劑。但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成功地將洛森重排“搬進了”細胞內。他們使用的不是毒性強或條件苛刻的催化劑,而是細胞中本就有的普通成分:磷酸鹽。這意味著,這個反應可以在溫和、安全的條件下,在細菌體內自然進行。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