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陆媒:西方媒体误读雅鲁藏布江的世纪工程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c


7月19日上午,堪称世纪工程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下文简称“雅下工程”)正式开工。根据权威披露,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主要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计划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万亿元。工程电力以外送消纳为主,兼顾西藏本地自用需求。

从2021年列为十四五规划中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之首,到去年12月中央政府正式核准,对持续关注该项目进展的网友来说,雅下工程在2025这一十四五收官之年开工已近乎明牌。


不过即便如此,当开工的的新闻正式发布,其在舆论场上仍然引发了巨大震撼。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其号称三倍于三峡工程投资规模和发电能力令人颇有目眩神摇之感,还有以西方媒体挑头的一部分声音,有意无意在进行着错误解读,即将之视为对某些下游国家的“战略制衡”。

这种以邻为壑的揣测,未免露出以己度人的狭隘,事实上,雅下工程隧洞而非高坝的开发方式,已经足以令这种论调不攻自破。

当然,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启动,的确也有着超越国界的意义,这一意义就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将到来的重大挑战提供示范性解决方案。

极限挑战

要讲清楚这个终极意义,首先还得从工程本身说起。

雅鲁藏布江下游,年径流量(出境时)为1654亿立方米,作为对比,长江三峡2003-2021年入库年均径流量为3744亿立方米。

为什么流量低得多的雅下工程,规划发电量却能远超三峡工程

原因在于,雅鲁藏布江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3000米以上的河道,在穿过闻名遐迩的“大拐弯”,也即雅鲁藏布大峡谷后,却急剧降低到出境前约110米海拔高度。只要有基本初中物理常识就不难明白,这样的高差,赋予了其得天独厚的水能优势。


据统计,藏东南地区水能蕴藏量约占西藏全区的70%,雅鲁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蕴藏量为8000万千瓦,加上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和帕隆藏布五大支流,天然水能蕴藏量约有9000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为5659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5%。

然而,要把雅鲁藏布大峡谷蓄积的充沛水能转化为电能,可以说技术挑战难于登天,这也是为何雅鲁藏布江水能潜力如此之大,却直到近年来才陆续铺开开发工作。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基本工程思路是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南北方向,开凿多条长达数十公里、高差两千多米的引水隧洞,其长度和埋深均超过目前世界纪录保持者——中国锦屏二级水电站。

一份十余年前的官方资料就曾谈到,经考察,雅鲁藏布江干流可建水电站的河段和地点有十几处。从林芝地区米林县派地到墨脱县里冬桥之间,是世界着名的大河湾峡谷段,河湾长200公里,落差2190米,如能开凿一条36公里长的隧洞,将雅鲁藏布江水直接由派地引到里冬桥,可建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的巨型水电站。


对于这样的超级隧洞,普通人首先想到的难点可能就是掘进设备。

自从2013年由武警水电部队首次在高寒、高海拔地区使用TBM(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以来,中国人在世界屋脊上已经把TBM迭代到了独步天下的水平。

此前林芝派镇至墨脱公路(派墨公路)的核心节点—多雄拉隧道,就采用“林芝一号”双护盾TBM掘进机单向掘进施工,打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公路隧道,也直接为今天的雅下工程验证了技术。

不过长度四千多米的多雄拉隧道,其技术难度和雅下工程隧洞依然无法相提并论。

雅下工程选址,位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核心部位,地质构造运动强烈,长达数十公里的隧洞需要穿越大量地下断层破碎带,应力场复杂多变。随着隧洞开挖深度的增加,深部高地应力引发的岩爆及软岩大变形等工程灾害异常严重。同时,由于其所处的高海拔和大埋深环境,还面临着高地温的挑战,隧洞内高温作业环境,对施工机械的运行效率和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还可能引发隧道结构的失稳,建筑材料耐久性降低。

难题还不仅仅是掘进,在开凿之后的维护阶段,高海拔大埋深环境也会造成其结构裂损演化机理及灾变机制难题极端复杂。

如果说三峡工程证明了中国人在传统水电工程领域的世界级能力,那么雅下工程则标志着中国人对极限环境发起的最新挑战。在青藏高原这个“世界屋脊”上开凿超级隧洞,不仅需要顶尖的工程技术,更需要对地质构造、应力分布、岩体力学的深刻理解。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