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離婚: 余華離婚半年娶紅顏知己,妻子5字點醒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991年,離婚半年的余華,與靈魂伴侶陳虹再婚。兩人蝸居在不足9平方米的地下室,每月僅靠40元艱難度日。誰曾想,妻子後來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竟為他撬開了1550萬財富的大門。


1960年,余華出生於浙江杭州,2歲隨父母遷居海鹽縣。父親是縣人民醫院的外科醫生,母親是手術室護士長,“余華”一名,正是父母姓氏的結合。

他家門口景象獨特:左邊是太平間,中間是廁所,右邊是父母操刀的手術室。炎熱的夏天,少年余華甚至會偷偷跑到太平間的水泥床上睡覺,覺得那裡是“最幹淨的地方”。


隔壁時常傳來的悲慟哭聲,讓他過早地體會到死亡的平常,這些經歷也深深烙印在他日後的筆鋒之下。

高中畢業,恰逢高考恢復。余華兩次應試,兩次落榜。最終,他被分配到五原鎮衛生院,成了一名牙醫。

沒上過一天醫學院,師傅只演示了一遍,他就上了崗。但他對這份工作充滿厭煩,直言“別人張開的嘴巴,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他無比向往縣文化館那份“上班就是閒逛”的清閒,“反正都是窮,幹嘛不做一個自由自在的窮人?”

當時進文化館只有三條路:作曲、畫畫或寫作。余華果斷選了寫作,偷偷從報刊雜志上模仿名家,不斷投稿。然而現實殘酷,稿件如同石沉大海。

轉機出現在1983年下半年。一通來自北京的電話通知他,小說被采用了!在拔了5年、超過1萬顆牙齒之後,余華終於如願以償,調入了心馳神往的文化館。



在這裡,他還邂逅了愛情,與文秘幹部潘銀春互生情愫。1985年,兩人結婚,日子清貧卻也溫馨。


然而,平靜之下暗流湧動。余華渴望更廣闊的天地,決心去北京闖蕩;潘銀春則向往安穩,不願離開家鄉和親人。

1986年,著名評論家李陀邀請余華赴京改稿。這次經歷讓他眼界大開,毅然決定放棄現有的一切,北上進入魯迅文學院進修,追尋文學夢想。

但妻子潘銀春不願同行。爭執無果,余華獨自背上行囊,踏上了北去的列車。夫妻倆開始了分居生活。


在培養中青年作家的搖籃——魯迅文學院,余華結識了莫言、劉震雲等日後文壇巨匠。更重要的是,在這裡,他遇到了改變一生的女人——陳虹。

余華後來說,初次見面就被她“秒殺”。陳虹是詩人,也是編劇。兩人一見如故。她常幫余華打掃房間,為他做可口的飯菜。

然而,想到家鄉的妻子,余華心中雖有“恨不相逢未嫁時”的感慨,也只能將這份情愫深埋心底。

一年的進修結束,余華回到海鹽。他試圖修復關系,卻發現與妻子潘銀春之間,已築起了一道無形的隔閡,相對無言,只剩客氣。

他再次懇請妻子同去北京,潘銀春依然堅持:“我就想待在家裡,陪伴父母親人,平淡就好。” 兩人再次不歡而散。

余華明白,捆綁的痛苦不如放手的自由。1991年,他與相伴六年的潘銀春離婚。半年後,他與靈魂相契的陳虹結為連理。新婚燕爾,兩人租住在一個僅有9平方米的地下室,生活拮據。

時間來到1992年。彼時,好友莫言已寫出《紅高粱》這樣的名作品,32歲的余華卻尚無扛鼎之作,內心焦灼。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6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