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紐約新聞: 紐約時報:特朗普如何毀掉美國80年的偉大遺產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944年,田納西州橡樹嶺的曼哈頓計劃研發基地。

上周是原子彈爆炸80周年紀念,當年的爆炸加速了“二戰”的結束。這個紀念日出現在一個極為特殊的時刻。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在紀念這個日子時,無法不提及研發原子彈的驚人計劃——曼哈頓計劃。


曼哈頓計劃是一座高聳的豐碑,是人類努力與成就史上的偉大壯舉之一。然而,特朗普政府正系統性地瓦解曼哈頓計劃和“二戰”留給我們的科研文化——正是這種文化推動了美國的繁榮。

在現代史上,還從未有國家如此徹底地背棄自己的核心優勢。當年成就曼哈頓計劃的關鍵要素,如今正遭受沖擊。政府大幅削減科學與健康研究經費,背棄了由移民的創新精神與遠見所推動並革新的歷史傳統。美國終將發現,我們已將曼哈頓計劃最偉大的遺產揮霍殆盡——其核心並非原子彈本身,而是開辟了科學與政府協作的新范式。

曼哈頓計劃本身就堪稱一個小小的奇跡。在近兩年的時間裡,美軍曾經似乎對研發原子彈毫無興趣。

從1939年到1941年,一群主要由那些從希特勒統治下的歐洲逃離出來的猶太難民科學家組成的群體(其中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政府和軍方進行了接觸。科學家們向他們介紹了核裂變的發現、對戰爭的影響,以及他們對希特勒會首先研制出原子彈的擔憂。


軍方對此不屑一顧。“上校們相當冷淡,”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回憶在1939年10月的一次這樣的碰面時說,當時希特勒正在攻占波蘭。“他們很友好,面帶微笑,但他們完全不指望世上真能造出原子彈。”

其中一位上校不屑地告訴維格納和愛德華·泰勒,只要誰能研制出死亡射線並通過殺死一只山羊來證明,他將給予1萬美元的獎勵——言下之意是,相比一種可以釋放宇宙基本構成單元的力量的炸彈,他認為死亡射線還更現實一些。

推動力源自法西斯歐洲難民並非偶然。“這些來自匈牙利、德國意大利的流亡科學家深諳獨裁國家的組織模式,他們意識到科研與軍事應用之間可以存在聯系,在德國,所有科學研究都可能被納入戰爭機器,”原子能先驅恩裡科·費米的妻子勞拉·費米後來寫道。“在美國出生長大的物理學家尚未走出象牙塔:前者見識過軍國體制與集權統治,後者只經歷過民主制度與自由企業。"


物理學家亞瑟·霍利·康普頓(他日後將於1942年12月在芝加哥大學一個舊壁球館裡主持建造全球首個核反應堆)解釋說:“當時美國政府尚未認識到新興科學領域的研究是國家實力的重要源泉。華盛頓沒有任何個人或機構有能力充分處理一項新的科學進展,盡管有著緊迫而重大的意義,卻難以界定。這完全不符合我們的傳統。”

這種疏遠的關系並未持續太久。到1945年,這個後來被稱為曼哈頓計劃的20億美元項目,在從田納西州橡樹嶺到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基地雇用了數十萬美國人。像它和麻省理工學院助力雷達技術突破的輻射實驗室這樣的“二戰”科研項目,永遠改變了這個國家和世界的格局。

由此形成了政府扶持科技教育的傳統。這些領域成為國家實力的源泉,可以說是80年來美國經濟霸權和繁榮的主要驅動力。

曼哈頓計劃衍生的橡樹嶺、洛斯阿拉莫斯、伯克利等國家實驗室,成為戰後數十年科技突飛猛進的支柱。之後陸續加入的有:1950年成立的國家科學基金會、1958年成立的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戰後轉型為主要資助機構的國立衛生研究院——更不必提美國宇航局、能源部等眾多機構了。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5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