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温哥华新闻: 温哥华市考虑推动巷道屋独立产权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加西网综合)温哥华市政府正积极研究将“巷道屋”(Laneway Homes)纳入独立产权体系的可行性。专家认为,此举尽管面临一定挑战,但或将为该市住房市场带来实质性的新增供应,并为居民带来更多灵活性和经济自由。




巷道屋是温哥华独特的居住形式,通常建于独立住宅后院的小型住宅。当前,这些住房多数仅限作为出租用途,并无法单独出售。然而,市议会在7月9日一致通过动议,指示市府工作人员研究允许将含巷道屋或附属住宅(ADU)的地块进行分割或物业登记(Stratification),使其具备独立产权的可能性。


该动议指出,若巷道屋符合R1-1分区规范,并在形式和布局上等同于允许的多户住宅分割标准,就应被纳入产权改革的探索范围。

家庭经济新解法

推动巷道屋独立产权,意味着家庭可更灵活地运用房产资产。


根据B.I.A.的报道,温哥华本地建筑公司Smallworks Ltd.创始人兼合伙人杰克·弗莱(Jake Fry)指出,他公司已建造约500套巷道屋,其中九成以上为家庭自用。他举例道:“年轻夫妻若能在父母后院建巷道屋,将两代人财务绑定的现状可望获得解放”。

弗莱强调,产权改革不仅适用于家庭,也为年轻人提供了独立购房的新通道。他呼吁市府在改革过程中应同步推出标准化设计与快速审批机制,避免因触发其他建筑升级要求,反而令项目难以落地。


长者安居与代际共居的契机

市议员迈克·克拉森(Mike Klassen)指出,自2009年巷道屋政策落地以来,温哥华已有超过6,000套巷道屋建成或在建。他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住宅形式,几乎没有社区反对声音,已经成为我们社区的一部分”。

克拉森认为,产权制度的放宽可帮助许多希望在家养老的长者释放房产价值,同时为下一代创造购房机会。


根据市府报告,温哥华近42%的独立住宅由65岁以上、无按揭债务的居民持有,若能激活这部分资产,将成为“中间层”住房供应的重要资金来源。

专家:肯定潜力,但需防风险

城市规划资深人士迈克尔·盖勒(Michael Geller)表示,该政策有望在现有社区中增加更多面积较小、价格相对可负担的住宅。此举符合政府推动小型多户住宅(SSMUH)与交通导向型密集开发的策略。

不过,他也提醒,停车空间的紧张与基础设施升级成本仍是重大挑战,“许多巷道屋原本取代了车库结构,而供水与排污系统的改造费用也可能影响项目的可行性”。

西门菲莎大学城市项目主任安迪·阎(Andy Yan)则提出审慎观点:“虽然这种模式可能满足对地面住房的强烈需求,但也可能成为温哥华房地产市场的新投机产品”。

他强调,物业产权的巷道屋未必能够解决真正的“可负担住房”问题,也需关注共管物业之间的潜在矛盾。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已经有 2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加西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或许可,严禁转载或摘录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共有 2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评论2 游客 [有.甲.流.止] 2025-08-13 21:02
    温哥华地值钱,比较新一点房评估才几万块钱,卖后巷屋+加地=房主亏了
    评论1 游客 [子.曰.宇.弟] 2025-08-13 15:05
    又可多收房产税了!
    Prev Page1Next Pag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415 Seconds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