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鬼吹灯》里的"昆仑神宫"找到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西藏考古从20世纪20年代起始


历经百年历程,在近年取得重大突破

6月,夏格旺堆终于抽出一天时间,前往拉萨河的上游。这一趟是受老同事——西藏第一代考古学者、如今已经80多岁的更堆之托,老先生一直惦念着,37年前,他在那一带的山谷,看到过一处疑似史前文明的遗址。在当地文旅部门和村干部的帮助下,夏格旺堆跑遍了山谷的上下左右,遗址没找着,倒是顺道去探望了一下切卡日墓地的露天石碑。


石碑在墨竹工卡县止贡区谐拉康寺正对面山坡上的墓地里,是吐蕃王朝赤德松赞时期的人们,用一块自然长方石块,以古藏文楷书镌刻的祭祀文字。旷野里,它与山峦长风相伴了一千多年。今年,它有了一座专属石头棚子,遮风避雨。

在西藏,很多“宝贝”,就像切卡日墓地刻石一样,藏在静谧山谷的一隅。它们守护着千年、万年前的传奇和秘密——远古人类如何登上青藏高原,发展出适应高海拔环境的生存技能,又是怎样安居于此,建立了文明。西藏考古从20世纪20年代起始,历经百年历程,在近年取得重大突破,证实距今10万年前,人类已经踏上青藏高原腹地,至少5000年前,已融入中华文明圈。

几代考古人的足印,踏遍雪域的山川河谷、古刹荒原。石器、陶片、经卷、壁画……在他们的一锹一铲中,从深埋的坛城、风蚀的摩崖里渐次苏醒,不再是冻土岩穴里的废墟,而是远去的文明在时间长河中投下的、终于被我们捕捉的倒影。




古格王国遗址(1985年) 图/受访者提供


叩开西藏考古之门

从楚鲁松杰下山,离开岔路口,山路上飞雪狂舞。随着海拔降低,雪渐渐小了,浓雾却又升起,那个远远的、走在喜马拉雅西部山路上的人,不得不下马徒步。在象泉河流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一个山系缺口处,一阵凛冽的风把他破旧的帽子吹入山涧,撩起凌乱的头发,可是他却充满喜悦,沿着雪霁浓云中的那道神秘光缝,终于进入喜马拉雅腹地的奇妙之境——西藏。

他叫朱塞佩·杜齐(Giuseppe Tucci),一个谈到西藏考古就无法绕开的人物。早在20世纪初甚至19世纪后期,西方有不少人对汉学、佛教以及东方历史感兴趣,一批探险者和传教士进入西藏,他们在国外公布根据亲身经历和调查所获的有关藏区历史、宗教、民俗等资料,成为西藏学的研究先驱者。当时的学者大多具有较好的藏文功底,重视藏文文献的收集整理,并与考古调查资料结合起来研究西藏的古代历史,留下了一批丰富文献。其中,在1926年至1948年间先后八次进藏的意大利学者杜齐,具有深厚的藏文、哲学、宗教、考古、艺术等学术背景,是西方学者在西藏考古与艺术领域最高水平的代表。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Prev Page1234...7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35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