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為何美國的學校、媒體和文化機構幾乎清一色左傾?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作者前言


半個世紀前,美國仍被視為現代民主國家中最保守的堡壘;基督教精神、家庭觀念、憲政共和是它的文化脊梁。今天,在大學課堂、新聞編輯部和影視舞台,主流話語已與西歐式進步主義高度接軌。

這種劇變,並非一屆政府的偶然風向,而是跨越百年的文化遷徙。


在此前兩篇文章中,我探討了海外學者為何在美國失去獨立視角,以及主流媒體如何從“第四權力”淪為“意識形態放大器”。本文作為第三篇,將從歷史脈絡切入,回答一個根本問題:一個以保守主義為文化底色的國家,為什麼會在半個世紀內完成思想坐標的逆轉?

歐洲思潮越過大西洋

二戰結束,美國不僅在軍事與經濟上登頂,更在文化與學術上主動打開了大門。冷戰的對手是蘇聯,但真正的較量不僅在核潛艇與導彈上,更在思想與文化領域。為了在全球范圍內輸出“自由世界”的敘事,美國政府、基金會、大學乃至媒體,啟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知識引進與學術投資計劃。這在無形中,也為歐洲的左翼思潮跨越大西洋鋪平了道路。

1958年的《國家防御教育法》是一個重要起點。它的名義是培養外語、區域研究和國際關系人才,以應對蘇聯的全球滲透;但在實際執行中,這些資金讓美國大學擴建了大量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部門,並大規模聘請海外學者。與此同時,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卡內基基金會等私人機構投入巨資設立跨學科研究中心,像哥倫比亞大學的國際事務學院、芝加哥大學的社會思想委員會,直接成為歐洲學術思想的登陸港。

這些歐洲來客帶來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自由主義”,而是一整套戰後歐洲特有的批判性思潮。它們有共同的精神特征:反權威、反傳統、解構既有的價值體系。

存在主義(薩特、加繆)強調個體自由、責任與荒誕感,主張個人要在無意義的世界中自行創造意義。這對依賴宗教和憲法確立公共倫理的美國來說,是一種文化震蕩。

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阿多諾、霍克海默、馬爾庫塞)指控資本主義“文化工業”制造虛假需求,麻痹大眾,提出通過文化批判促進社會解放。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列維-斯特勞斯、福柯、德裡達)推翻真理的絕對性,強調知識與權力的深度勾連,要求解構歷史、法律、性別角色等一切穩定結構。


新馬克思主義(葛蘭西)提出“文化霸權”理論,主張統治階級通過教育、媒體塑造價值觀,從而維持統治——這直接把“文化陣地”視為權力的核心。

傳播渠道也極為高效:

學術門戶:常春藤盟校、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系統是主要落腳點,聘請歐洲學者、翻譯其著作、開設專題課程


基金會資助:福特基金會在1950—1970年代投入數千萬美元,推動社會學、人類學、性別研究等項目常態化。

媒體與出版:《紐約書評》《大西洋月刊》《哈珀斯雜志》成為思想翻譯與傳播的窗口,把學術討論引入公共輿論。

在冷戰背景下,這些思想本意是幫助美國理解盟友、對抗蘇聯,但它們在美國土壤上生根後,卻逐漸改變了文化生態。原本以宗教倫理、憲政自由、家庭觀念為核心的美國文化,在不知不覺間多了一個思想重心 - 批判、解構與“進步” - 這為日後的文化左傾埋下了第一枚種子。

街頭抗議與課堂接管

如果說冷戰時期的思想輸入為美國文化左傾打下了理論與制度基礎,那麼1960年代則是文化重心快速偏移的引爆點。這十年,美國在街頭、校園和立法機構裡同時經歷了三場席卷全國的社會運動:民權、反戰、女權。它們在政治上推動改革,在文化上則完成了對主流價值體系的重塑。

民權運動是其中最早也是最具道德感召力的力量。1964年《民權法案》和1965年《選舉權法案》通過後,“平權”理念不再只是道德呼吁,而是寫進法律的制度安排。哈佛法學院、耶魯大學等名校隨即調整招生政策,通過“平權行動”提高少數族裔比例。雖然這在短期內擴大了教育機會,但同時引入了更激進的平等觀:不再滿足於機會平等,而是要求結果平等,這種觀念很快在學術界和公共政策中扎根。

反越戰運動則把政治抗議直接搬進了校園。1968年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占領事件就是典型案例:抗議者反對學校與軍方及南非種族隔離政權合作,封鎖大樓、驅趕管理層,最終在警方介入下結束。這類行動不僅在校園內部塑造了“反體制”的英雄敘事,也通過電視直播和媒體報道被放大,形成全國性的文化符號。《紐約時報》、CBS等主流媒體在報道中普遍同情抗議學生,強化了這種新型政治身份的正當性。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