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他13歲當"漢奸" 1945年成英雄 代表中國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945年,香港日軍受降儀式上,一個人的出現引發全場嘩然。日軍完全沒料到,代表中國方面前來受降的,竟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鈴木三郎”——那位日本高官的幹兒子。而中國的老百姓同樣震驚:這個人,不就是他們曾經痛罵的“叛徒”嗎?


他,就是陳敏學。

1929年,陳敏學生於深圳東門老街的葉屋村。1937年,日寇全面侵華,戰火很快蔓延至華南。


對日軍恨之入骨的陳敏學,一心盼望能把侵略者趕出中國。可那時他還只是個孩子,力量微弱,難以抵抗殘酷的現實。

當時,日軍在占領區推行文化侵略與奴化教育,尤其針對兒童。他們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策略:強制孩子學日語,拒絕者可能遭到處決,配合的孩子則每天獎勵一小杯米。

那時民生凋敝,百姓只能靠樹皮、草根甚至芭蕉樹根果腹。為了讓孩子活下去,陳敏學的父親不得已把他送進日語學校。

陳敏學自幼聰明,極具語言天賦,沒過多久就說出一口流利的日語。日軍誤以為奴化政策奏效,決定重點培養他,將來為己所用。

一名日軍高官甚至認他作“幹兒子”,給他起了日本名字“鈴木三郎”。兩年後,陳敏學被提拔成為日軍翻譯官。

日軍時常給他發些獎勵,可這個少年內心沒有一絲喜悅。他被同胞視為叛徒,受盡冷眼與排斥。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誰——常悄悄把獲得的獎勵放在貧困鄰居或小伙伴的家門口。



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善意的舉動,引起了一個神秘人物的注意。

一天,一位年輕人找到他,直截了當地說:“我觀察你很久了。你雖然在日本人那裡做事,可心還向著我們。你並沒有真正投敵,對不對?”


一句話,讓多年委屈的少年瞬間熱淚盈眶。“我恨日本人!我恨不得馬上趕走他們!”陳敏學激動地回答。

此人是東江縱隊游擊隊的聯絡員,他鄭重地說:“希望你利用現在的身份,潛伏敵營,為抗日出力。你願意嗎?”

陳敏學沒有絲毫猶豫,毅然答應。那一年,他只有13歲,卻已成為一名地下情報員。

他年紀小、機靈,又是翻譯官,很快接觸到日軍核心情報。陳敏學一次次冒險把情報傳遞出去,幫助游擊隊員掌握敵軍動態、調整戰術部署。


每當有游擊隊員被捕,他就借翻譯身份四處打探關押地點、兵力布防、是否設伏等消息,再悄悄通知戰友。

靠他的情報,多名隊員成功獲救,東江縱隊也更能精准打擊敵人。時間一長,日軍開始懷疑內部有間諜,陳敏學也被“請”進審訊室。可無論對方如何逼問,他始終拒不承認。

審訊官中島惱羞成怒,突然拔刀架在他脖子上,厲聲吼道:“是不是你向游擊隊報信?!再不說,就地處決!”

刀鋒閃著寒光,陳敏學脊背發涼,但仍努力鎮定。

“若他們真有證據,早就槍決我了,何必這樣試探?”

於是他大聲喊冤:“我沒有!我10歲學日語,12歲就當翻譯,一直忠心耿耿!你們不信就殺,但我沒做過!”

說完,他閉上眼睛,等待最後時刻。誰知下一秒,脖子一涼,“砰”的一聲——軍刀落地。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2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