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当代人最隐蔽的自我剥削,你中招了吗?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夜里入眠,清晨醒来,睡觉,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每次睡觉就像是经历了一次酷刑——反复在突然清醒和挣扎入睡之间“扑腾”,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真正睡个安稳觉。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经历,你大概曾经或正在遭受“碎片化睡眠”的困扰,而这又很可能是因为你的生物钟“坏了”。


实际上,调节睡眠只是生物钟(或者称“昼夜节律”)的一部分职能,它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奇妙得多,影响也要深远得多。

首先得从生物钟的机制讲起。生物钟能够“走时精准”,让我们能够大致以24小时为一个循环有条不紊地进行日常生活,背后其实有着非常精妙的系统在运行。

我们身体的“主时钟”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视网膜在感知到环境光后,将信号传递到下丘脑,后者间接调控褪黑素与皮质醇的节律性输出,给体内的各个生理过程“排班”。

相对应地,我们的全身器官也有各自的“外周时钟”,它们通过神经和激素信号与主时钟进行同步。

而在细胞这一微观层面,相关基因调控PER和CRY这样的“时钟蛋白”周而复始地产生与分解,通过“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TTFL)来保持大约24小时的周期。



一项研究显示,人体内大约有44%的基因在至少一种组织中呈现昼夜节律性表达。这非常直观地显示出生物钟对人体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代谢、免疫等多项生理活动都表现出“依时而动”的特性。

功能强大的生物钟让我们不用刻意安排也本能地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但与此同时,它又容易受到特定外界因素的扰动。


光照变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我们体内的褪黑素在天黑后开始分泌,在夜里逐渐达到浓度高峰,使我们的困意变浓;皮质醇则正好相反,它在清晨浓度最高,帮助我们清醒过来,大约在午夜时分浓度降至最低。

除此之外,其他环境因素(如温度)以及生活作息、精神压力等也会对生物钟产生影响。

各种打破昼夜节律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长期睡眠不足、夜间暴露在强光/蓝光之下、夜班或轮班工作、跨时区旅行、夜间进食以及晚上摄入咖啡因/尼古丁/酒精等,都有可能导致生物钟和外部环境失去同步。


到这时,生物钟紊乱对我们的身心造成的不利影响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最容易感知到的是其对睡眠的影响。开头所提到的碎片化睡眠,正是昼夜节律失调的一个常见特征。

碎片化睡眠最让人痛苦的就是“睡了约等于没睡”,哪怕一整宿都躺在床上,到了白天还是倦意十足,跟熬了个大夜没什么区别。

这是因为睡眠在被切得“支离破碎”的情况下,慢波睡眠(也就是“深度睡眠”)遭到削弱,睡眠质量明显下降,身心无法得到真正的休息。

生物钟“失灵”影响睡眠的另一个体现是,虽然睡眠质量没有打折扣,但睡觉时间整体发生了平移,和“社会时钟”形成了时差。

无论是“睡眠相位后移”(入睡、起床时间延迟)还是“睡眠相位前移”(入睡、起床时间提前),都意味着无法在正常学习和工作时间拿出最佳精神状态,客观上造成了缺觉。

结合多项研究来看,如果不能通过充足的睡眠恢复精力,我们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决策能力下降、情绪波动、记忆受损等“症状”。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5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