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正面迎擊中國"一中原則"的法律戰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台灣不屬於中國”這句話不是在“搞台獨”,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而且我們認為台灣人都應該很清楚了解這些基本的事實與歷史事件。 適逢終戰80周年,對岸政權又要舉行一個盛大閱兵儀式,宣稱紀念抗戰勝利,然後一貫地把“二戰結束、台灣回歸中國”放在同一個敘事框架當中,我們必須要清楚認知中共是怎麼樣建構起台灣中國一部份的一中原則,以及到底歷史與國際法的真實狀況為何。


一、台灣的主權從二戰之後從來沒有屬於“中國

外交部長林佳龍在七月時的一場公開活動“世界國際法學會與美國國際法學會2025年亞太研究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說,提到:


“二戰結束後,具有國際法效力的《舊金山和約》簽署,取代《開羅宣言》及《波茲坦公告》等政治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 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台灣由下而上推動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並在1996年完成首次總統直選,至此台當局的中央行政、立法代表皆由台灣人民選出,從此成為有效統治並對外代表台灣的唯一合法政府,也確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等存在、互不隸屬的現狀。 此後的台灣歷經2000年、2008年及2016年的三次政黨輪替,持續鞏固台灣的民主體制及主體意識,也反映出台灣人民對於自由及民主的追求與意志。”(外交部新聞稿)

這是第一次,我國外交部長公開談論到否定《開羅宣言》及《波茲坦公告》讓《中國》(當時的中華民國)擁有台灣的主權,也是第一次由外交部長談到具有國際法效力的《舊金山和約》(1951年)才是當時能夠決定台灣主權歸屬的國際法文件。 簡單來說,《舊金山和約》並沒有明講說日本放棄台澎主權之後是放棄給誰(相對來看日本是承認了韓國獨立並擁有朝鮮半島的領土主權),總之當時的中國政府(不管是中華民國,或一直宣稱已完全繼承中華民國的中共)無法直接擁有台灣的領土主權。

在這樣的論述後不久,馬上就讓大家體會到一套完整邏輯且符合史實的論述有多重要。 在八月中的“終戰80周年”紀念日前後,中國方面又再度拿出《開羅宣言》及《波茲坦公告》等文件來試圖在紙上把台灣納入中國的一部份,而外交部長林佳龍嚴正駁斥並強調上述否定中國擁有台灣主權的說法,並且將先前致詞的說法做了一個簡潔的整理,貼文的標題:“外交部嚴正駁斥中國外長王毅扭曲二戰史實,誤導國際視聽! ”內文很明顯就是七月份公開發文的整理版,quote:

“二戰結束後,具有國際法效力的《舊金山和約》取代《開羅宣言》及《波茲坦公告》等政治聲明,該和約並未將台灣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


台灣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由下而上推動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並在1996年完成首次總統直選,至此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央行政、立法代表皆由台灣人民選出,從此成為有效統治,並對外代表台灣的唯一合法政府,也確立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等存在、互不隸屬的現狀!”

“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是客觀事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更無權在國際社會上代表台灣。 (end quote)”

這些內容由外交部長講出口的意義當然是非常重大,這代表了我們終於要開始正面迎擊中國關於一中原則的法律戰。




7月,外交部長(林佳龍)第一次公開談論到否定《開羅宣言》及《波茲坦公告》讓《中國》(當時的中華民國)擁有台灣的主權。 (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二、從《舊金山和約》到接下來的《中日和約》都沒有處理台灣的主權地位問題

在進行下一步動作與更完整的論述之前,外交部長(以及外交部網頁上)還沒有處理到的問題在於《舊金山和約》接下來的《中日和約》(1952年)。 事實上,《中日和約》裡面也沒有明講說日本放棄台澎主權之後是放棄給誰,並沒有直接承認中國(中華民國)擁有台灣的主權。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0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