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复活"离体猪头,专访器官医学开拓者何晓顺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将大脑与身体彻底分离,不提供任何养分和血供支持,50分钟后再让其“复活”。这不再是只存在于科幻片里的场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的科学家团队将它变为现实。


在8月24日举行的广州医博会上,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宣布,联合国际团队利用全球首创的“离体大脑养护技术”,成功将一个死亡了50分钟的离体猪大脑“复活”。




“‘复活’后的猪头,对声、光、电、味等刺激都有反应,大脑功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何晓顺告诉“医学界”,“研究证明,脑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长。这在以前是不可能被证实或证伪的。”

这不是什么“猎奇”的医学实验。

作为器官医学的开拓者,何晓顺表示,此次发现有望改写心脏骤停救治的临床实践。“在相关无缺血器官养护技术的支撑下,我们能把器官作为独立单元进行医学研究和治疗,有望解决人类医学史上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复活猪头

根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50多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大部分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在院外,最终的抢救成功率仅有1.6%。

心脏停跳后,大脑血供会迅速中断,脑细胞处于缺氧状态,“如果在心脏停跳后的6-10分钟内,未采取有效急救措施,后续抢救成功率近乎为零。”何晓顺说。

错过时间窗口后真的不可能被救活吗?这就是此次研究试图解答的问题。


为此,何晓顺团队联合德国移植协会前主席比约恩·纳尚教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炎症与免疫中心专家安德烈娅·施莱格尔教授等国际专家,构建了猪头离体的“全脑缺血”模型,相关成果以封面研究发布在分子医学领域顶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

研究中,团队将离体猪大脑接入自主研发的“离体大脑养护”设备。该设备含有人工心脏、人工肺脏等部件,并创新地接入一个用常温灌注技术养护的活的猪肝脏,为猪脑提供新鲜、有氧、代谢稳定的血液循环。

“我们在猪心脏停跳后,将其大脑与身体彻底离断,断绝任何侧支循环,保证完全无血供,50分钟后再尝试进行复苏。”何晓顺介绍。

结果显示,接入该设备后,离体猪脑的脑水肿显着减轻,神经细胞活力和细胞显微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并恢复了可维持脑电活动,直到撤除设备前保持稳定。


“猪头的生命体征,看东西、闻味道等功能都恢复了。”何晓顺介绍,基于动物福利原则,6小时后团队主动终止了实验。

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在传统理念中,这是不可能救回来。但此次研究创造了奇迹。”何晓顺告诉“医学界”,对于心脏骤停患者,传统心肺复苏难以奏效的原因,在于无法解决代谢问题。

“心脏停跳后,各器官会陆续进入‘死亡状态’,这一过程将产生大量有害物质。由于肝脏也在奔向死亡,机体没有能力去解毒代谢。传统心肺复苏主要起到供血供氧作用,但在有毒环境下,血液根本无法进入细胞。”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在离体大脑养护设备的基础上,又外挂一个正常肝脏,先帮猪脑解毒代谢,为心肺复苏创造条件,随后供血供氧,使机体进入良性循环,最终改善了结果。”何晓顺说。

“离体大脑养护技术”依托“无缺血器官维护系统”,由何晓顺率队于2017年全球首次成功研发。该系统最初是为器官移植而设计,实现了器官移植从“冷移植”进入“热移植”时代。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1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