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家族中的第一个名校生,正在和亲人"断联"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小镇做题家”会在人生不同阶段,或多或少感受到原生家庭的“向下拖拽力”。作为家族中第一个获得名校学历、打破区域限制的年轻人,他们是一辈子生活在小地方的父母眼中最耀眼的“社交资本”。但在走向更大世界的过程中,这些年轻人逐渐意识到原生家庭带来的认知局限,在与父辈传统观念的反复拉扯中,迎来亲子关系的“冰封期”。

父母的强势、不理解,甚至攻击、贬低,成了这些孩子精神内耗的源头。向前是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往的人生战场,身后是和家人之间无法填平的观念鸿沟,他们被迫踏上一条自给自足的孤独之路。


他们在往上走的同时,却成了家庭的陌生人。

撰文 | 徐可莹(《中国科学报》记者)

01

“不努力,所以失败”

论文再次被拒的那个傍晚,李优失魂落魄地游荡在校园中。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他“鬼使神差般”拨通了母亲的电话。没响几声,那头便出现了亲切的西北方言。

母亲正在擀面,开着免提。听见儿子论文又没发出去,她突然撂下手中的擀面杖,声音不受控制地高了八度:“是不是你没认真写?早让你听导师的话,多改改,你就是不听!”一股无名火瞬间蹿上嗓子眼,李优挂掉电话,冲路边的石墩狠狠踢了一脚。


他30岁了,在江苏一所“985”高校读博,今年博四。科研进度比李优预想中慢了许多。如果这篇论文再投不出去,他连毕业都成问题。

盛夏的校园透着一股黏腻,李优隐约闻到自己身上的T恤都有点发臭了。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焦虑过。一个月前同门为他庆生,望着蛋糕上的数字“30”,他甚至感到恐惧。“许愿的时候有一个词就出现在我脑海,叫‘一事无成’。”

回想过去的12年,李优觉得自己走了很多弯路。他出生在甘肃省的一座小县城,父母都是当地拿死工资的“体面人”。父亲在一所初中教数学;母亲本来在一家基层医院做会计,为照顾上高三的李优,她提前申请了退休。


上大学之前,李优没坐过飞机。小学五年级的暑假,李优考了全班第一。作为奖励,一家三口报了一个去南京和杭州的旅行团,那是李优去过最远的地方。于是,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只填了江浙地区的学校。

李优记得很清楚,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室友约他去市中心逛街。进地铁站刷票时,他刷了好几次,闸机都没有反应,脸蛋瞬间涨得通红。已经进站的室友见状折返回来,告诉他要刷在感应区。室友不知道,这是李优从小到大第一次乘坐地铁。

高中时,李优在县中“火箭班”名列前茅,高考后顺利被江苏一所“985”高校录取。原以为自己能再续中学时的传奇,现实却将李优打击得“怀疑人生”。在大一的期中考试中,他的总成绩竟排在了全班倒数,连平时总抄他笔记的室友都远高于他。

自信心一落千丈。李优开始频繁逃课、熬夜打游戏,临近考试再集中抱佛脚。大三时,保研名单公布,李优不出意外挂在全系最下游。看到同学们各有各的出路,他才开始着急,准备考研。

第一年,李优落榜了。毕业后无处可去,李优回到了老家县城,准备再考一年。居家那段时间,李优和父母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只要我早晨晚起一会儿,我妈就忍不住骂我。”李优的母亲性格强势,对儿子要求严苛。李优本科毕业后的“失学”令她既愤怒,又失落。“本科四年我不怎么和他们聊成绩的事。每次她说好好学,我就应和着,所以她不知道我成绩很差。”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3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