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高中3年,分班9次:县中学生如何失去朋友?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文丨张倍嘉

编辑丨雪梨王




开学后的分班通知来得突然,但也不意外——这所位于东部的寄宿制县中,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学年,学生们已经分了三次班。校领导坚信,频繁分班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好学生,得去好班,配好老师。

这样的洗牌,在高中三年,至少会上演九次。

分班意味着换教室、换宿舍、换老师。更意味着,学生们很难再交到朋友——我们通常在大学语境中讨论“原子化”,但频繁分班,正在让县中学生提前进入原子化状态。

苏明是这所县中的老师。她是本地人,在她的印象里,只有成绩差的小孩,才会上这所高中。而真正到这所学校当老师后,她发现,这个排名倒数的县中竟然有着极其严格的应试教育和层出不穷的管理手段。其中,她难接受的就是分班。

在社交媒体中,她偶尔提到了分班那天夜里,孩子们的哭声。


正是这条动态,让我找到了她。后续的数次采访中,苏明以极为开放的态度,向我展示了一所学校会极尽何种可能提高过线率(指考生成绩达到本科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的人数占高考总人数的比例);如何进行疯狂分班、S形分组;如何批量培养艺术生,而这些政策又如何作用在那些高考最高分不超过600分的学生身上。

她还给我介绍了她的两个学生小诗和崔敬,建议我和他们聊聊。

于是我们聊到了朋友、分班、考试,以及梦想。小诗17岁,她告诉我,17岁已经不是能够谈论梦想的年纪了,“梦想是个非常可笑的说法”,而她只想找个好工作。崔敬则说自己没有朋友,他“觉得他们虚伪”,是“一帮子low货”。至于学习,他说那是傻子的比赛。于是,他高一没读完就退了学。


“现在读书真的有用吗?”他反问我。

小诗和崔敬当然不能代表所有高中生,甚至也代表不了所有县中学生。根据公开资料,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本科过线人数约514万,过线率约为39%。按照目前成绩,这所县中的学生所能代表的,更多是剩下的61%。

我们的社会叙事以及公共讨论,通常以“能上本科的高中生”为主角——他们面临的升学压力、高考故事成为整个高中生群体的“标准形象”。而人数更多的61%,则在这个叙事体系中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频繁分班和没有朋友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成绩靠后的孩子,拥有怎样的梦想?一所升学率不高的县中,究竟该培养怎样的学生?

——这正是这次记录的初衷。我们试图抵达那61%的现场。这不仅关乎教育公平,也关乎如何理解“成长”的真正维度。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7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