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學術泰斗林培瑞 遭美國大學DEI迫害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我前些日子收到一封郵件,寫道:“我搬出大學辦公室之前,工作人員進來搬走了一個文件櫃,以及那台硬盤裡保存著我所有研究、教學和通信數據的電腦,這些數據積累了三十多年。當我抱怨數據丟失時,系主任回信說,‘按照標准程序’,硬盤已被完全清除。對於一名學者來說,失去一生的資料是沉重的打擊。你覺得我能起訴嗎?”


這封信來自一位我敬仰的學術老前輩,亦師亦友,當今學術界最有威望的漢學家之一林培瑞(Perry Link)教授。他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就曾經訪問中國,之後代表美國科學院與中國交流,多年來一直關注中國文化和時政。作為美國白人,他在全球華人中影響力頗大。這位見證中國幾場政治運動狂潮的學者,沒想到年逾八旬後,卻在今年5月准備退休搬離大學辦公室前,在工作多年的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遭到極左的多元、均等和包容(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簡稱DEI)風潮的迫害。




我看到這封信時非常憤慨,因為我知道這不是一個“標准程序”,而是對一個學者的刻意羞辱,刻意破壞他30年來的學術資料。學校雖然擁有處置固定資產的權力,但並不意味著電腦或文件櫃裡的所有資料,都在法律上屬於校方。

其中有些內容屬於學者的個人知識產權。從這個角度看,學校的做法可能嚴重違法。幾乎沒有離職學者會被學校強制刪除電腦文件的慣例,通常只是要求教師在一定時間內上交電腦等固定資產,並給予備份的時間和機會。

但為什麼學校會用這種下作的手段去迫害、羞辱一位德高望重、為學術和學校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學術泰斗呢?原因是林培瑞去年於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DEI守護者來追究我了》,講述學校早前對他的迫害,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


會議中反對看膚色招聘遭報復

事情起因是他在學院教職招聘委員會中,反對在招聘年輕教師時只看膚色而非能力。他說了一句:“(候選人X)活潑且有魅力,是的,他是黑人,這很好,但我認為他的成熟度和經驗沒有達到我們頂尖候選人的水平。”結果就被學校打成“種族主義”,不僅被從招聘委員會除名,還遭到院長、校長等一眾校領導人的針對,甚至被大學公審,威脅降薪、開除。對林培瑞的迫害,充分暴露身份政治在大學裡如何被用來壓制不同聲音,並懲罰那些堅持學術原則的人。


用“正確的身份”取代學術能力,讓我聯想到中國文革最黑暗的時刻。文革時講的是“黑五類”或者“紅五類”的“出身”,今天美國講的是“膚色”,都是用人們天生不能改變的身份,來定義個人的努力和成就。

這些極左運動都打著“平等”的旗號,結果卻制造慘烈的壓迫,尤其是針對所謂“政治不正確”的思想和言論。對少數族裔來說,DEI政策也是一種新的歧視:它將人僅僅簡化為膚色,而不是認可個人的能力、成就與貢獻。這完全違背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想》中的呼吁:“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能夠生活在一個不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來評價他們的國家。”

林培瑞的遭遇並不是個案。曾經,喬治城大學兩位教授課後私下聊天,一位說:“我很不願意說這句話……但幾乎每個學期,我都會困擾,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中很多是黑人……有些確實很優秀,但總有一些成績特別差。”另一位不敢接話,只是點點頭。這段對話被學生偷偷錄像舉報。說這句話的教授哪怕只是陳述了一個客觀現象,一樣被當作種族主義者而開除,另外那個沒說話的教授竟然也被處分。

這讓我聯想起文革時的“無言行右派”,個人不僅不能發表任何反動言論,連保持沉默的權利都沒有:如果保持沉默,就是把對革命的刻骨仇恨深埋心底,一樣要被批斗。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9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17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