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樺加沙台風:五點解釋台灣花蓮災情為何如此慘重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花蓮災情震驚台灣台灣有輿認為,雖然事件源於天災,但人為因素如疏散延誤與監測不足,可能加劇災損,成為一場“可預防的悲劇”。https://t.co/Wg0Ps9Yqr6—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September 25, 2025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在屋頂避難的花蓮民眾


台灣東部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一座巨型堰塞湖9月23日(星期二)因強台“樺加沙”(Ragasa)帶來豪雨而溢流,洪水夾雜土石瞬間傾瀉而下,沖擊下游光復鄉、鳳林鎮等地,造成嚴重災情。截至9月25日上午,花蓮縣政府最新統計,這場災難已導致14人死亡、52人受傷、33人失聯。

許多幸存者慶幸平安,但為失聯親友擔憂,罹難者家屬則在泥濘中呼吁政府盡快安置家人遺體,盼能妥善安葬。

花蓮重災區光復鄉一所中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職員向BBC中文描述稱, 他當時剛吃完午餐,不到十分鍾,水從街道湧入校園,400平方英裡的運動場被淹沒,椅子、桌子、冰箱甚至汽車漂浮在水面上。

“如果我當時還在街上,根本無法到達高處。水裡漂浮著許多物體,我可能會被撞到或觸電。”仍然心有余悸的他抨擊地方政府低估“樺加沙”的影響力。

分析指出,這不僅是今年台灣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更引發各界對花蓮及中央政府防災責任的激烈爭論。輿論普遍認為,雖然事件源於天災,但人為因素如疏散延誤與監測不足,可能加劇災損,成為一場“可預防的悲劇”。

堰塞湖為何造成災難?


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形成可追溯至2025年7月,受強台“薇帕”外圍環流影響,花蓮縣萬榮鄉上游國有林地發生大規模崩塌,土石阻塞河道,形成一座壩體高度約200公尺、體積約2億立方公尺的堰塞湖,最大蓄水量估計達9,100萬立方公尺。

這座堰塞湖位於花蓮縣馬太溪上游,屬高風險地帶。早在8月“楊柳台風”掃過台灣期間,中央政府便多次示警,呼吁下游7個村落預先准備疏散。然而,當時未發生溢流,僅維持監測狀態。進入9月,強台“樺加沙”再次逼近台灣東部,帶來連日豪雨。

周一(9月22日),花蓮縣政府接到中央指令,啟動疏散行動,針對下游光復鄉、鳳林鎮等約1,837戶、6,800人發出撤離命令,安置於光復高中體育館等三處疏散中心。據台媒報導,中央政府多次敦促縣府加速撤離,發出9次通報。然而,花蓮縣議員楊華美向BBC透露,由於此次疏散“並非強制性”,僅呼吁民眾前往高處避難,導致許多居民未及時離開家園。


災難於周二下午爆發。當日上午,監測顯示堰塞湖水位距壩頂不到5公尺,預估上午11時前可能溢流。台灣公路總局隨即封閉台9線馬太鞍溪橋部分車道,准備全線封閉。下午2時50分左右,堰塞湖壩頂正式溢流,大量洪水與土石迅速向下游移動。

據報導,官員原本預估洪水需120分鍾抵達下游市區,且僅影響河邊居民,但不到一小時,大水便湧入光復鄉市區,造成橋梁斷裂、房屋倒塌及大量泥石流沖刷。

光復鄉人口約12,000人,一半為原住民及行動不便或臥病在床的長者,災情尤為慘重。許多目擊者向台媒表示,洪水來勢洶湧,20分鍾內從河邊湧向市區,許多人來不及反應。

截至9月25日最新數據,堰塞湖水量已縮減75%,但仍維持紅色警戒,下游河道潛在風險猶存。

據報導,大多數罹難者遺體在一樓民宅中被發現,疑因撤離不及遇難。議員楊華美向BBC指出,多位光復鄉災民未收到當日裡鄰發布的撤離廣播。例如,87歲施姓老婦的遺體被家中雜物覆蓋,其女兒施女士淚流滿面向台媒表示:“希望政府與警方盡快聯系我們,協助找回母親遺體,讓她安息。”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6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15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