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記錄和保護"老上海"的美國外交官江似虹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江似虹(Tess Johnston)曾在美國上海總領事館任職,在上海生活了35年,致力於記錄和保護這座城市裡正在消失的租界建築,成為研究老上海的重要聲音。她於9月14日逝世,享年93歲。https://t.co/45enSKxvVx—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chinese) September 30, 2025


江似虹(Tess Johnston)曾任美國外交官,在越戰期間派駐南越並記錄了她作為女性在那裡的經歷,此後長居上海,為保護這座城市逐漸消失的租界建築奔走呼吁。她於9月14日在華盛頓去世,享年93歲。

她在一家輔助生活機構中離世,死因是新冠並發症。這一消息由“上海舊蹤”(Historic Shanghai)組織的創始人之一蒂娜·卡納加拉特南宣布。江似虹與卡納加拉特南及其丈夫帕特裡克·克蘭利於1998年創辦了該組織,旨在幫助保護上海中國共產黨革命之前的建築和文化。近年來,這座城市的大部分景觀都被閃亮的高樓大廈所取代。


上海舊蹤”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江似虹通過她的書籍和講座呼吁人們關注保護“這座歷史名城,以免其面目全非”的重要性。聲明還說:“她慷慨地與一代作家、學者和老上海人分享了她的知識。”

並非歷史保護科班出身的江似虹專注於上海兼收並蓄的租界建築——包括其20世紀初的西班牙式別墅、洋蔥頭圓頂的俄羅斯東正教堂和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築。這些建築是由僑居者在1842年至1949年(即從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將市中心割讓給英國,直到“二戰”結束和共產黨接管)期間建造的。

這些建築主要集中在法租界,也散布在美國俄羅斯日本人在該市的聚居區。江似虹記錄了幾乎每條街道上的建築。她與上海攝影師爾冬強合作,於1993年出版了《最後一瞥——上海西洋建築》(A Last Look: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Old Shanghai),這是她關於建築歷史和徒步旅行的二十多本書中的第一本。




江似虹著有多部有關上海建築史的書籍,第一本出版於1993年。 OLD CHINA HAND PRESS

她還錄制口述歷史,並收集了大量具有時代印記的小物件——包括蟋蟀籠、電話簿和帶有秘密抽屜的桌子。她後來將全部的檔案資料捐贈給了斯坦福大學的胡佛研究所。

江似虹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從未失去她的美國南方口音——她出生於北卡羅來納州。她從1981年開始在美國上海總領事館任職,直至1996年退休。她漸漸愛上了這座城市,決定留在那裡。到2016年返回華盛頓時,已經很少有——可能完全沒有——外國人居住在上海的時間比她長。


談到她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時,江似虹曾說:“我從未去過一個看起來如此徹底和完全西化的外國城市。它被完美地保存了下來,是1938年的華沙和加爾各答的結合體,一座完全西方的城市,卻有著亞洲的人口。”

她在1997年告訴《衛報》,因為中國共產黨當時更關心意識形態而非拆除:“我們還得感謝文化大革命對上海的‘保護’。否則,我們會提前25年走到今天。什麼都不會剩下。”

不過她也提到,1981年抵達上海時,這座城市最高的建築只有22層;而當她離開時,已經有三座摩天大樓比帝國大廈還要高。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7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