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美国宇航局警报:地球正遭受大规模异常现象的蔓延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在地球大气层之上,存在着一个无形的守护者——地球磁场。它如同一面巨大的盾牌,偏转了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流,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和我们脆弱的技术文明。然而,这面盾牌并非完美无瑕。一个被称为“南大西洋异常区”(South Atlantic Anomaly, SAA)的巨大“凹痕”正在不断扩大和演变,它源自地球深处的神秘力量,正对我们日益依赖的太空基础设施构成清晰而现实的威胁。最新的观测数据显示,这个磁场弱点不仅在向西北方向漂移,甚至已经开始分裂成两个独立的中心,这一前所未有的动态变化,正迫使科学家们重新评估其对未来太空探索的影响。

磁场上的“百慕大三角”:太空时代的隐形威胁


对于在近地轨道运行的航天器来说,南大西洋异常区就如同一个“太空中的百慕大三角”。在这片覆盖了南美洲和南大西洋大部分区域的上空,地球磁场的强度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这种减弱意味着,通常被磁场束缚在高空的范艾伦辐射带,在此区域会异常地向下凹陷,使其最内缘距离地球表面仅有数百公里。当卫星或空间站以每小时超过两万七千公里的速度穿过这一区域时,它们便会一头扎进一片高能质子的“辐射之海”。

这些高能粒子对航天器上的精密电子设备是致命的。它们能够轻易穿透航天器的外壳,撞击内部的微芯片,引发所谓的“单粒子翻转效应”(Single Event Upsets, SEUs)。这种效应就像一个微型“宇宙射线子弹”,可以随机地将存储器中的一个二进制位从0翻转为1,或从1翻转为0。其后果可轻可重:轻则导致数据损坏、程序运行错误或设备短暂重启,重则可能造成关键部件的永久性短路和烧毁。

这种威胁并非理论上的推测,而是航天机构每天都要面对的严峻现实。哈勃空间望远镜在穿越该区域时,必须暂停科学观测以保护其敏感的成像设备。国际空间站(ISS)虽然有足够的屏蔽层来保护宇航员免受直接伤害,但其外部的科学仪器,如全球生态系统动态调查(GEDI)激光雷达,会频繁遭遇数据丢失和系统重置。为了规避风险,全球的卫星运营商普遍采取了防御性措施,在卫星轨道进入南大西洋异常区之前,主动关闭非关键性的科学仪器和系统。这是一种以牺牲宝贵的运行时间与数据为代价的无奈之举,凸显了该异常区对整个太空产业构成的持续性挑战。


溯源地心:非洲地幔下的“巨物”如何扭曲磁场

要理解南大西洋异常区的成因,我们的视线必须穿透地壳和地幔,直抵地表之下近三千公里的地核。地球磁场源于液态外核中熔融铁镍的对流运动,这一过程被称为“地球发电机”。然而,这个发电机的运转并非完美对称。科学家们认为,该异常区的形成,主要归结于两大深层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是地球磁轴的倾斜。地球的磁北极和磁南极并不与地理上的南北极完全重合,而是存在大约10度的倾角。这种固有的不对称性,导致全球磁场强度的分布本就不均。

但更关键、更具决定性的因素,深藏于非洲大陆之下。在地核与地幔的交界处,存在一个被称为“非洲大型低剪切波速省”(African 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 LLSVP)的巨大结构。这是一个规模如大洲、成分和温度都与周围地幔截然不同的“巨物”。科学家们推测,这个异常致密的结构就像是液态铁洪流中的一块巨大礁石,它严重扰乱了其上方外核物质的正常流动。这种扭曲的流动,导致在其正上方的核心区域,形成了一片小范围的“磁极反转区”。这个反转的磁极方向与地球主磁场正好相反,两者相互抵消,从而在地表上空对应的南大西洋区域,制造出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弱点——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凹痕”。

一个动态的谜题:漂移、扩张与分裂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2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