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為什麼現在歐美老外不吃動物內臓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人過年鹵一鍋香噴噴的肥腸,配上蒜泥醋汁兒,那叫一個解饞。可你要把這盤菜端到法國人或者德國人家飯桌上,人家可能直接站起來問你:這是什麼垃圾食品?


歐美人真不太吃動物內臓,別說什麼豬大腸、羊腰子,就連雞胗鴨血這種咱們眼裡的美味,在那邊基本就是喂貓的命。明明都是肉,憑啥心臓、肝臓、胃啊腸啊就上不了台面?難道他們不懂“以形補形”?

今天就聊聊,為啥歐美老百姓對內臓“敬而遠之”?


這事得從幾百年前說起,歐洲中世紀的時候,其實普通人也吃內臓。那時候窮啊,一頭牛宰了哪能浪費?心肝脾肺腎全得利用上。像英國就有傳統的“哈吉斯”,其實就是羊肚包著羊肝羊肺等內臓做的,蘇格蘭人還當國菜呢。

法國也有鵝肝、小牛胸腺這類高級內臓料理。所以說並不是歐美人天生排斥內臓。但關鍵轉折點出現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命推進,城市化加快,食品生產方式徹底變了樣。



大規模屠宰場興起,講究效率和標准化,內臓處理麻煩、保質期短、容易污染,逐漸被邊緣化。再加上當時公共衛生意識抬頭,像豬肝、大腸這種容易藏寄生蟲或細菌的部位,成了重點防范對象。

美國農業部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對肉類加工制定嚴格標准,內臓因為風險高,監管成本大,慢慢就不在主流供應體系裡了。

超市裡清一色賣的是分割好的裡脊、雞胸、牛排,幹淨、統一、好包裝,消費者也習慣了這種“看得見的安全”。久而久之內臓就被打上了“不衛生”“低端”的標簽,普通家庭自然也就不再碰了。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飲食文化的價值排序,在歐美主流觀念裡,食物不僅是填飽肚子的東西,還跟身份、品位掛鉤。


吃什麼,某種程度上代表你是誰。像牛排龍蝦、三文魚,屬於“體面”的象征,餐廳菜單往那一擺,顯得有檔次。

而內臓呢?歷史上多是窮人吃的“邊角料”,屠夫自己留著,或者賣給最底層的勞工。比如19世紀倫敦的貧民區,確實有人吃牛腦、豬腸,但這恰恰說明他們買不起好肉。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擺脫貧困後第一件事就是遠離這些“窮人的食物”。心理學上這叫“向上飲食遷移”,越有錢,越要吃曾經吃不起的東西,同時拋棄過去賴以生存的廉價食材。

所以哪怕後來生活好了,也沒人願意回頭撿起內臓吃。


相反,中國飲食傳統講究“物盡其用”,《本草綱目》裡還寫豬脬能治尿頻,雞內金助消化,老百姓信這個,覺得吃啥補啥,內臓反而是寶貝。

東北殺年豬,全家圍一圈搶豬沙肝兒烤著吃;廣東煲湯必放豬骨髓、雞腎;川渝火鍋毛肚黃喉脆爽彈牙,那是餐桌上的主角。文化不同,價值判斷自然不一樣。

其實內臓營養價值非常高,豬肝富含維生素A和鐵,比菠菜強多了;心臓含有輔酶Q10和優質蛋白;腎臓鉀和B族維生素豐富。按理說應該大力推廣才對。

可問題是西方營養學界對內臓的態度一直很謹慎。

美國膳食指南雖然沒禁止吃肝,但明確提醒孕婦不要多吃,因為維生素A過量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另外,現代人普遍熱量過剩,而肝臓膽固醇含量偏高,醫生常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控制攝入。

這樣一來,官方聲音本身就帶著保留態度,公眾更不敢輕易嘗試。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