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用人類的尺度揭示量子特性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5年是量子力學誕生一百周年。量子力學描述的是什麼?是在單個粒子尺度上才“顯現”的物理特性。在量子物理學中,這些現象比光學顯微鏡所能觀測到的還要小得多,它們被稱為“微觀”現象。


這與由大量粒子構成的“宏觀”現象形成對比。例如,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球,由分子組成來描述的話就是天文數字級別的,它不會表現出任何量子力學效應。人們都知道,每次把球扔向牆壁,它都會反彈回來。然而,一個單獨的粒子在其微觀世界中,有時卻能直接穿過類似牆的障礙,出現在“牆”的另一側。這種量子力學現象被稱為“隧穿”。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了那些在宏觀尺度上、涉及大量粒子的情況下,成功觀測到量子隧穿現象的實驗。1984年和1985年,約翰·克拉克、米歇爾·H·德沃雷特和約翰·M·馬丁尼斯三位科學家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的一系列實驗,構建了一個包含兩個超導體的電路。超導體是能夠以零電阻傳導電流的材料,這兩個超導體之間由一層完全不導電的薄材料隔開。但在實驗中,他們證明了可以控制並研究一種現象:超導體中的所有帶電粒子協同運動,表現得就像一個單一的粒子,充滿整個電路。



這種類粒子系統被束縛在一個有電流流動但沒有電壓的狀態中。在實驗中,該系統通過量子隧穿效應展現出了量子特性:從零電壓狀態中逃逸出來,並產生一個電勢差(電壓)。


與此同時,今年的三位獲獎者還證明了這一系統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即它只能以特定的、分立的量吸收或釋放能量。

什麼是隧穿?


為了開展研究,三位獲獎者借助了數十年來發展起來的理論概念和實驗工具。

我們知道,量子物理與相對論共同構成了所謂“現代物理學”的基礎。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無數科研人員一直在探索其深遠含義。

單個粒子發生隧穿的現象,其實早已為人所知。1928年,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意識到,正是隧穿效應導致某些重原子核以特定方式發生衰變。原子核內部各種力的相互作用在其周圍形成了一道勢壘,將內部粒子束縛其中。然而,盡管存在這道勢壘,原子核的一小部分仍有時能分裂出來,穿過勢壘逃逸出去,從而使原來的原子核轉變為另一種元素。如果沒有隧穿效應,這類核衰變就不可能發生。

隧穿是一種量子力學過程,其中包含著隨機性。某些類型的原子核具有又高又寬的勢壘,因此其粒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出現在勢壘之外;而另一些類型的原子核則更容易發生衰變。如果人們只觀察單個原子,那無法預測隧穿何時會發生;但通過觀測大量同種原子核的衰變行為,可以測量出隧穿發生的平均時間。描述這一現象最常見的方法是“半衰期”概念,即樣品中一半原子核發生衰變所需的時間。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