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新科物理诺奖得主,也曾在大厂里输了理想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再一次花落“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讲的是微观世界的规律,电子、原子这些小东西会做一些看似“违背常识”的事情,比如单个粒?有时会施展“穿墙术”,出现在屏障的另?侧——而今年的诺奖物理学奖得主们让“量子怪事”出现在肉眼可见的世界里。

获奖者是40年前的一支“梦之队”——不是大佬之间联手攻关,而是“导师+博士后+博士生”的师门组合。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现场 /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40年前,43岁的约翰·克拉克,32岁的米歇尔·H·德沃雷特,27岁的约翰·M·马蒂尼斯,利用超导体构成的电子电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宏观尺度上揭示了量子物理学的运作。

量子物理学虽然神秘,但现实已有诸多应用。

晶体管、半导体芯片是量子技术现有的成熟运用,“我们的发现是量子计算的基础……手机能够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工作”,克拉克在诺奖现场接受电话采访时说。

量子力学是所有数字技术的基础,但它不止如此。诺贝尔委员会表示,3位获奖者的工作为开发下一代量子技术打开了窗口,包括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传感器等。

在3位获奖者当中,约翰·M·马蒂尼斯最负盛名。他不只是个实验物理学家,还是个极其注重应用的技术专家,堪称“物理学家中的工程师”。

从博士开始,他就以极高的专注度深耕量子计算,为谷歌证明了“量子霸权”,带领团队6年“肝”出了200多篇论文,又为了“造一台量子计算机”的人生目标,而与之分道扬镳。

从“量子穿墙术”到“量子比特”


在许多采访当中,马蒂尼斯都提到一本对他影响颇深的书《从零到一》。

这是一本商业哲学的书,其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未来的进步在于“垂直进步”,即从0到1的创造,而非“水平进步”,即从1到多的复制。

对马蒂尼斯而言,他在量子物理学的发现与实践也是从零到一的过程。

40年前,马蒂尼斯还是个博士研究生,但那个改变他职业生涯的实验就已成形。


时年27岁的马蒂尼斯师从克拉克——一个探索超导体的量子特性、风格稳健的导师,目睹他对待测量一丝不苟,实验室里电线盘绕整齐,仪器标签清晰,他对精准的着迷,让伯克利的低温实验室成为物理学中最精密的测试场所。

也是在这里,马蒂尼斯认识了32岁的博士后研究员米歇尔·H·德沃雷特,后者喜欢问“如果……会怎样?”——这个问题能激发新的想法,也能让实验在无数次失败后依然保持活力。

马蒂尼斯负责建造、调试设备,直到它完全按照实验设计的需求运行,对工程和技术十分敏感。

他们的目标看似简单:探究宏观系统是否能像量子系统一样运作。

他们的发现令人震惊。

量子力学的奇异之处在于它完全打破了我们对“常识”的认知。在微观世界中,粒子可以在没有足够能量的情况下,穿越一个原本不可能跨越的障碍。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现象被科学家们称为量子隧穿,它使得电子、原子等微小粒子能够实现“穿墙”——出现在屏障的另一侧。

然而随着量子规模扩大到一定值,穿墙术会失效,变得像宏观世界当中的网球一样,碰到墙壁就遇阻反弹。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Prev Page1234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30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