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奥马尔·亚吉:从"牛棚"里走出的诺贝尔奖得主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25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公告,美籍约旦裔化学家奥马尔·M·亚吉(Omar M. Yaghi)因在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与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共同斩获诺贝尔化学奖。亚吉在机场转机时接到了这通来自瑞典的电话,周遭都是行色匆匆的旅客,获得诺奖的通知让他感到非常意外:“这种感觉实在太特别了,我很惊讶。”




不过,如果你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你可能会更加惊讶。


牛棚里的童年

1965年,亚吉出生在约旦首都安曼的巴勒斯坦难民聚居区,家中9个孩子挤在一间没有通电的土坯房里,房间的另一半还得留给维持生计的牲畜。对他而言,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有两个:一是每周或每两周一次的“供水日”,二是图书馆里那张神奇的分子结构图。

“市政供水车只会停留6小时,装满所有储水罐是我童年最重要的任务。”亚吉在采访中回忆道。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沙漠地区,这些储水罐维系着一家人十几天的生存,浑浊的水沉淀后,上层的清水供饮用,下层的泥水则用来洗衣喂畜。这种对“匮乏”的切身体验,埋进了他心底,让他日后对“资源高效利用”有着本能的执念。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小肉铺,虽几乎不会读写,却坚信“教育是唯一的出路”,常对孩子们说:“我们拥有的不多,但知识能让你给予更多。” 这份朴素的信念,成为亚吉前行的最初动力。


10岁那年,亚吉在学校图书馆偶然翻到一本化学启蒙书,书中复杂的分子结构图瞬间抓住了他的目光。“我看不懂那些符号,却被那种对称的、精密的美震撼了。”他后来在采访中坦言。从那天起,他常常省下买食物的钱,用来借阅化学书籍,在作业本上反复描摹分子结构。即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那些线条也仿佛拥有魔力,让他暂时忘却了棚屋的拥挤与生活的窘迫。这份对化学的懵懂热爱,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悄然生长,成为照亮他昏暗童年的微光。




儿时唯一一张合照上,站在最前的亚吉手上还拿着一本书|Omar M. Yaghi

15岁时,在父亲的鼓励下,亚吉怀揣着仅有的积蓄和一叠化学笔记,独自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彼时的他一句英语也不会,既没有高中文凭,也没有亲友依靠,唯一的行李是对知识的渴望和父亲的嘱托。初到纽约(专题),他住在廉价的地下室,白天在超市分装货物、打扫地板赚取生活费,晚上则去社区大学恶补英语和基础课程。凭借惊人的毅力,他用5年时间完成了别人需要7年的学业,20岁便顺利拿下纽约州立大学学士学位,为自己争取到了通往化学世界的入场券。

“我不是拒绝财富,而是更渴望创造未知的价值”

1985年,亚吉考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着名化学家乔纳森·福克纳。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多孔材料”领域。当时,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停留在“黑匣子”阶段:研究人员将原料加热到500℃以上,全凭运气等待产物,既无法预测结构,也难以控制性能。“这就像蒙眼搭积木,完全没有章法。” 亚吉对此深感困惑,开始思考:“能否像建筑师一样,精准设计出具有特定结构的材料?” 这个念头后来一直伴随着他走过整个科研生涯。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