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美國錯了? 中國不會這樣"入侵"台灣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美國雪城大學日前舉行1場前所未有的兵棋推演,25名國際專家首度以“中國視角”來規劃入侵台灣,試圖理解北京可能采取的行動路徑。結果顯示,傳統美方預設的“大規模登陸戰”或“中國先發制人攻擊美國”的劇本,或許誤判了中國的戰略思維。


推演指出,北京更可能選擇有限飛彈打擊、政治威脅還有誘惑投降的策略,借由“克制的武力”和“算計的政治”迫使台灣屈服,同時避免引發美軍介入。這場實驗揭露,美方若只為“想打的戰爭”做准備,而忽略“中國認為能贏”的戰爭,未來恐在台海危機中陷入戰略盲區。

2025年8月,25名國際專家齊聚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進行1場極為罕見的兵推:以“中國視角”規劃入侵台灣的行動。為期兩天的推演中,學者、政策分析師,以及現任與前任美國政府官員放下平日慣常的防御立場,試圖進入北京的進攻性戰略思維。他們討論的不是美國應該如何回應中國的侵略,而是中國如何克服阻止它奪取台灣的各種障礙。


這場“角色互換”讓人不安,主導美國軍事規劃的傳統入侵情境,例如中國台灣發動大規模登陸戰、對美軍基地先發制人的攻擊,可能誤判北京的計算邏輯。正如這場兵推所揭示的,若要理解中國意圖,分析人士應更重視那些以較少武力、更多政治算計達成“統一”目標的可行替代方案。



美國只准備它“能打或想打的戰爭”

這場兵推要求與會者正面思考中國戰略的制定者會遭遇的實際問題,例如:需要多大規模的武力,才能迫使台北投降而不引發美國介入?台灣可能接受何種投降條件?北京該如何從軍事行動過渡到政治控制,最終建立有利於自身的戰後秩序?

這些問題暴露出美國戰略思維的缺口。美方多數兵推專注於作戰層面的互動,艦隊調動、飛彈攻勢、傷亡比例、登陸部隊的南北分布等,焦點幾乎完全放在“入侵”情境上,鮮少關注軍事決策背後的政治脈絡。這種狹隘思維造成盲點:美國正為它“能打或想打的戰爭”做准備,而不是中國認為能贏的那1場。


中國會設法避免“先攻擊美軍”

兵推中出現3種最受討論的戰略路徑:1. 有限飛彈攻擊搭配外交最後通牒,以嚇阻取代入侵。2. 漸進式升級行動,不直接攻擊美軍。3. 開戰即重創美軍力量,讓台灣立即面對“孤立現實”。這3種情境反映對風險承受度和美國決心的不同假設。


當與會者從北京的視角思考時,很快意識到“攻擊美軍”其實缺乏戰略意義。許多分析家都假設中國會像珍珠港那樣發動先發制人的突襲。然而,為何要主動與美國開戰,而不是設法避免?

中國在開戰初期不攻擊美國日本等國,美方並無必然介入的保證。熟悉美國政治現實的中國決策者明白,若美軍未遭攻擊,任何美國政府都難以直接開戰。這正是許多美方兵推設計“中國先攻擊美軍”情節的原因,否則戰爭根本難以啟動。

中國不弱但“謹慎”,登陸戰易暴露

因此,最合理的情境變成:中國以精准飛彈打擊,並癱瘓台灣的軍事基礎設施,同時提出“寬松的投降條件”:地方自治、保留民主制度、維持最小程度的中國行政介入。給台灣的信息是“接受有利條件完成統一,否則面臨毀滅”,給華府及美國民眾的信息則是“這是中國內政,美國人不值得為此喪命”。

不過,類似“港式自治”的承諾在香港經歷鎮壓後早已失去公信力。台灣人還會相信北京的承諾嗎?即使不信,又有更好的選擇嗎?這揭示關鍵不確定性:北京能否同時讓威脅具說服力、投降條件又足夠誘人。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4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