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於明天揭曉,有哪些熱門人選?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作為每年諾貝爾頒獎季壓軸揭曉的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於北京時間10月13日下午17:45公布最終獲獎者。今年的殊榮將花落誰家?


長期追蹤諾獎動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仁貴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獎池”中有不少值得獲獎的人選,但最終歸屬很難准確預測。

他還觀察到,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呈現出一定的現實關懷,大多聚焦於對現實重大問題的研究。例如,2019年獎項授予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作出實驗性貢獻的學者;2022年的獲獎研究探討了金融危機的爆發機制;2023年則表彰了勞動經濟學領域的性別差異研究;而2024年的獲獎成果,聚焦於國家間繁榮水平差距背後的深層原因。


按照慣例,今年的獲獎者將於12月親赴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獎獎牌與證書。除榮譽象征外,獲獎者還將收到列明獎金金額的正式文件。今年獎金總額為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825萬元人民幣(专题)。

用引文數量預測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說明,經濟學獎的遴選過程極為嚴謹且耗時漫長。每年9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向全球約3000名頂尖學者、歷屆得主及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寄送保密提名表,所有提名須於次年1月31日前提交,且不接受自薦。由五名瑞典皇家科學院推選成員組成的經濟學獎委員會,在吸納兼職成員共同參與評審的基礎上,對提名進行多輪篩選。每年3月至5月,委員會將初步候選人名單送交指定專家進行深入評估;6月至8月撰寫評審報告並提出建議;9月向科學院院士匯報並推薦最終候選人;10月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通過多數表決確定獲獎者,該決定為最終結果,不可上訴。

盡管難以准確預測獲獎人選,但引文數據已成為一項重要參考。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經濟所長聘副教授謝丹夏此前向第一財經表示,在經濟學領域,引用量超過1萬的論文通常被視為具備沖擊諾獎的潛力。去年獲獎學者的論文在獲獎前引用量已接近2萬次,其獲獎也是意料之中。

李仁貴也稱,作為一項“錦上添花”的榮譽,諾貝爾經濟學獎往往授予已獲主流學界高度認可、並曾獲接近諾獎級別榮譽的學者。其中,科睿唯安(Clarivate)每年發布的“引文學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自該計劃啟動以來,已有83位“引文學者”最終榮獲諾貝爾獎。

根據科睿唯安官網介紹,自2002年起,該公司通過分析核心數據庫中高被引論文識別潛在獲獎者。在1970年以來收錄的6400萬篇文獻中,僅不到0.02%的論文被引超過2000次,“引文學者”正是從其中經嚴格分析選出。


今年5月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基於科睿唯安高被引論文數據構建的預測模型,在不同學科中表現出不同的歷史准確率,其中化學為53%,物理學與經濟學均為50%,醫學為35%。

會出現二度得獎的人選嗎

根據科睿唯安今年公布的引文學者名單,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奧托(David Autor)與哈佛大學教授卡茨(Lawrence F. Katz)因“對工資結構、收入不平等、教育進步與技術變革的開創性分析”而入選。


美國貝勒大學經濟學教授坎寧姆(Scott Cunningham)也在預測獎項歸屬的文章中寫道,奧托、卡茨與去年獲獎者阿傑姆奧盧的組合頗具獲獎潛力,他們的研究共同聚焦於技能偏向型技術變革。盡管阿傑姆奧盧去年已獲獎,坎寧姆仍認為其在該領域的貢獻值得再度肯定。

他進一步分析稱:“2023年獲獎者戈爾丁(Claudia Goldin)與卡茨在教育與技術競爭方面的合作研究未在頒獎詞中被強調,這一點頗為耐人尋味。考慮到這是她引用最高的成果之一,諾貝爾委員會或許有意將技能偏向技術變革這一方向保留給後續頒獎。”

李仁貴也強調,外界常誤以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對學者終身成就的表彰,實則它獎勵的是某項具體而卓越的貢獻。因此,理論上存在經濟學家二次獲獎的可能性。“我們可以看到,在物理和化學領域已有兩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某位經濟學家二次獲獎也是遲早的事。”他稱。

引文學者名單中還包括芝加哥(专题)大學的伯特蘭(Marianne Bertrand)與麻省理工學院的穆萊納坦(Sendhil Mullainathan),他們因在“種族歧視、公司治理以及由心理學和文化因素驅動的勞動經濟學研究”方面的合作而受到表彰;斯坦福大學的布盧姆(Nicholas Bloom)則因“對經濟和政治不確定性對投資、就業和增長影響的分析”而入選。

需要說明的是,科睿唯安並不直接“預測”當年獲獎者,但其名單常具前瞻意義。據統計,過去十年中,被提名為引文桂冠學者的研究人員最終獲獎的概率約為21%。從入選引文桂冠到榮獲諾獎的時間間隔亦呈縮短趨勢。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