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財政養了7000萬人?越來越多人集中在體制內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財政供養人員的規模和結構,既直接影響政府治理的成效,又直接影響政府的財政負擔與經濟社會發展。


財政供養人員過少,固然可以減輕政府財政的負擔,卻妨礙政府治理的正常運行。財政供養人員過多,既會造成人浮於事、機構臃腫,又會增加財政負擔,對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長期以來,關於中國財政供養人員的規模和結構,一直眾說紛紜,可靠的研究並不多見。最近,筆者看到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辦的《經濟學(季刊)》在今年刊發的一篇論文《中國財政供養人員規模估算與結構分析》。


該論文基於多個來源的中國官方統計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中國財政供養人員的規模與結構。

根據該論文的介紹,財政供養人員的統計有不同的口徑,如果從采取最大口徑的廣義說法,會包括財政供養編內在職人員、財政供養編外在職人員、離退休人員和自收自支的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員。如果采取最小口徑的狹義說法,財政供養人員包括財政供養編內在職人員、離退休人員。如果采取中間口徑的說法,財政供養人員包括財政供養編內在職人員、財政供養編外在職人員、離退休人員。該論文同時對最小口徑、中間口徑、最大口徑進行測算,將中間口徑作為核心估算結果。

據該論文的測算,從絕對數量來看,各個口徑的數據都顯示,近年來中國財政供養人員仍呈現上升趨勢,2004年到2020年間,以中間口徑度量的財政供養人員從5212萬人增加到6846萬人。財政供養的在職人員占就業總人口的比重從2004年的5.04%上升到2020年的5.54%,說明越來越多的就業人員集中在“體制內”。




該論文表示,盡管2013年政府機構改革後,財政供養人員增速有所放緩,但就其“供養人員只減不增”的目標而言,中國財政供養人員的上升趨勢仍未被徹底抑制。


除此之外,根據該論文對財政供養人員的結構測算可以發現:中國財政供養人員規模上升很大程度上來自離退休人員的增加,2020年財政供養人員中近四成並非在職人員;2013年政府機構改革以來編內人員明顯縮減,但編外人員不斷上升,2004年215萬編外在職財政供養人員,到2018年已經膨脹到442萬,增幅超過一倍;從縱向上看,財政供養人員龐大的規模主要來自基層區縣組織;財政供養人員在空間上出現局部地區編制相對緊缺與少數地區人浮於事並存的錯配現象,人口越少的地區的供養率越高,人口較多的地區的財政供養負擔反而相對較輕,地級市供養率呈現出明顯“西高東低”的不平衡特征,這說明對不同地區的財政供養人員管理不宜采取簡單的數量嚴控政策,而應實施因地制宜的差異化政策。

應該說,該論文的測算結果符合大眾的普遍觀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連續數十年經濟快速增長的驚人成績,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工業國。這背後當然有非常多的因素,尤其是離不開改革開放的政策與廣大中國人的辛勤努力。在眾多促成中國發展的因素中,有一個因素不應被忽略,即改革開放以來的體制成本總體而言大幅下降,從而有利於激發社會活力與創造力。這正是改革開放初期“下海潮”、“創業潮”流行的時代背景。

但過去一些年,中國的體制成本有重新上升的跡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去市場拼搏,而是在避險求穩心理的驅使下紛紛擠入“體制內”,造成社會開始流行“考公熱”、“考編熱”的現象。

中國財政供養人員規模持續增加相伴隨的是,由於人均壽命的延長、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拿著豐厚養老金的“體制內”離退休人員越來越多,既給社保體系、公共財政帶來壓力,又引發大量的年輕人和“體制外”人員對養老金不公的不滿情緒。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