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百岁杨振宁:我的人生走了一个圈.....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25年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一年前,《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首映礼上,生物物理学家王志珍与清华大学教授薛澜登台,朗诵《天真的预言》,那是杨振宁最爱的小诗:

“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掌中握无限,霎那成永恒”。




杨振宁在自己的雕像前

杨振宁的一生,是一部跨越世纪的叙事,一个用学术、友情、爱情编织起的故事。



学术:不对称里的追问


1922年,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是数学家杨武之。少年时代,他在战乱中逃难——从合肥到昆明,从书桌到防空洞。抗日战争期间,杨家租住的屋子被炸成废墟,他用铁锹挖出几本幸存的英文书,那是他与世界的最初连接。

在西南联大,他是黄昆、张守廉的同窗,三人被称为“物理三剑客”。那时,他写在笔记本封面上的一句话是:“科学,是信仰的另一种形式。”




少年时的杨振宁

后来,杨振宁赴美留学,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交往密切,受到费米的很大影响。费米常带他走在芝加哥(专题)大学的校园湖畔讨论中微子问题,后来,费米回忆:“他不是在寻找答案,而是在追赶宇宙本身。”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物理学界对左右对称性的固有信念。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破例速度颁发给他们,标志着两人在国际物理界的登峰。

此后,杨振宁与米尔斯共同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将局部对称性原则推广到非阿贝尔群,成为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这一理论为未来多个诺贝尔奖发现提供了框架基础。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Prev Page123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73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2 Seconds